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相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相畏

相畏係中藥學術語,屬「藥物七情」配伍關係之一,首載於《神農本草經》。其核心旨趣在於闡明藥物間相互制衡之效,即一種藥物之毒性或副作用可受另一種藥物所抑制,從而達到減毒或緩和藥性之目的。例如《本草綱目》所載「半夏畏生薑」,意指生薑能制約半夏之毒性,臨牀以生薑配伍半夏,既可保留半夏化痰降逆之效,又可避免其刺激咽喉、引起嘔逆之弊。

相畏之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藥物各有偏性,或寒熱溫涼,或升降浮沉,毒性亦屬偏性之極端表現。相畏之機理,乃通過藥物性味、歸經、功效之相互牽制,使毒性受拮抗或轉化。此配伍法則展現中醫「以藥制藥」之智慧,既符合「陰陽制化」之理,亦實踐「相輔相成」之用藥原則。

與相殺之關係

相畏與相殺實為同一藥性互動之兩種表述角度:

  • 相畏:強調毒性受制,如「半夏畏生薑」,主述半夏之毒受生薑所抑。
  • 相殺:側重制毒之主動性,如「生薑殺半夏」,凸顯生薑化解半夏毒性之功。
    此二者同出而異名,源於《神農本草經》對藥物關係之二元闡釋,後世醫家如陶弘景於《本草經集注》中進一步釐清:「相畏者,受彼之制;相殺者,制彼之毒。」

經典配伍舉隅

  1. 硫黃畏朴硝:硫黃性熱有毒,可助陽通便,然易傷陰動火;朴硝性寒,能清熱瀉下,二者相配,朴硝既抑硫黃燥烈之性,又協同瀉下之功,見於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之「二氣丹」。
  2. 巴豆畏牽牛子:巴豆峻下冷積,毒性猛烈;牽牛子瀉水通便,二者同用可減巴豆傷正之弊,如《傷寒論》大陷胸湯加減法中體現相畏思想。
  3. 常山畏陳皮:常山為截瘧要藥,然易致嘔逆;陳皮理氣和胃,能緩和常山之副作用,故古代瘧疾方中多二者並用。

相畏於方劑學之應用

歷代醫家重視相畏於複方中之調節作用。例如《金匱要略》之「小青龍湯」,細辛、乾薑與五味子相配,既發揮溫肺化飲之效,又藉五味子之酸收制約細辛之辛散太過,此即「辛散畏酸收」之具體實踐。此外,《醫方集解》亦指出:「用藥如用兵,相畏者猶將帥之相互節制,以防偏勝之害。」

相畏理論不僅指導臨牀用藥,更反映中醫「調和致中」之核心思想,透過藥物間動態平衡,實現療效最大化而毒副作用最小化,此乃中醫配伍學之精髓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