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響驚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響驚

響驚為小兒驚風之一,屬中醫兒科常見病症。其名源於患兒發作時猝然啼哭有聲,伴隨抽搐,故稱「響驚」。《許氏幼科七種》記載:「小兒驚風發抽,發熱目竄,忽然抽掣啼叫者,俗名響驚。」

病因病機

響驚多因外感邪熱,或內傷飲食,導致痰熱內蘊,引動肝風。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肝常有余,脾常不足,若熱邪熾盛或痰濁內阻,易擾動肝風,發為驚搐。其病機關鍵在於痰熱動風,與心、肝、脾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
臨床表現

  1. 發熱:多為急性起病,體溫升高。
  2. 抽搐(抽掣):四肢突然強直或陣攣,甚則角弓反張。
  3. 目竄:雙目上視或斜視,眼神不寧。
  4. 啼叫:發作時患兒突然啼哭有聲,聲響較大。
  5. 痰涎壅盛:喉間痰鳴,口吐涎沫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清熱化痰、平肝熄風為主,可用《怡堂散記》方:

  • 連翹赤芍藥:清熱涼血,解毒散結。
  • 炒山梔:清泄三焦之火,除煩安神。
  • 天麻鈎藤勾:平肝熄風,定驚止痙。
  • 橘紅半夏:燥濕化痰,理氣和中。
  • 代赭石:重鎮降逆,平肝潛陽。
  • 茯苓:健脾滲濕,寧心安神。
  • 甘草:調和諸藥,緩急和中。

辨證要點

  1. 痰熱證:痰聲漉漉、舌紅苔黃膩。
  2. 肝風證:抽搐頻作、目睛上視。
  3. 熱盛證:高熱煩躁、面赤唇紅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響驚屬「急驚風」範疇,與慢驚風相對。急驚風多實證、熱證,常因外感六淫或內生痰火而發,治法以清、瀉、熄為主;慢驚風則多虛證、寒證,治宜溫補脾胃、扶正固本。此外,驚風與現代醫學之「小兒熱性驚厥」或「中樞神經感染」症狀有部分重合,但中醫強調從整體調理臟腑功能入手。

歷代醫家觀點
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提及:「驚風發搐,因熱盛生風,風動痰升。」強調清熱化痰為治療核心;《幼科發揮》則指出:「驚由痰熱,治當先降其火,次消其痰。」進一步說明痰熱與肝風的相互影響。

中醫認為,響驚雖症急勢猛,但辨證明確後,以化痰熄風為法,配合清熱透邪,多能有效緩解。臨證時需結合患兒體質及兼證加減用藥,如高熱甚者可加石膏、知母;痰多者加竹瀝、膽南星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