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向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向向」詳解

「向向」,又作「響響」,乃中醫古籍中用以描述腹脹特徵之專有術語,其狀聲擬態之用法,見於《靈樞·雜病》:「厥而腹向向然,多寒氣。」此處以「向向然」形容腹部脹滿、叩之有聲如鼓的病理狀態,與「膨膨」之意互通,皆屬「脹病」範疇。

一、詞義溯源與經典記載
「向向」一詞源自先秦醫學對身體聲響的直觀記錄,《黃帝內經》將其與「厥證」(氣機逆亂)並論,指出此類腹脹多因寒氣內聚所致。考《說文解字》,「向」本義為「窗牖之聲」,引申為中空迴響之貌;醫家借喻腹中氣滯、水停或寒凝時,臟腑間產生的振動聲響,猶如叩擊空腔之迴音。

二、病機與證候分析

  1. 寒氣致脹
    《諸病源候論》進一步闡釋:「寒氣客於腸胃,與衛氣相搏,氣不得宣通,故向向然脹。」寒性收引,易使經絡拘急、氣血凝澀,導致脾胃升降失司,濁氣壅塞於腹,遂成脹滿有聲之候。臨床常見脘腹冷痛、得溫則減、舌淡苔白滑等兼症。
  2. 氣滯與水飲
    除寒邪外,《醫宗金鑒》提及「響脹」亦可因肝鬱氣滯或痰飲內停而生。若情志不暢,肝失疏泄,橫逆犯脾,則氣機痞塞;或脾虛不運,水濕聚而為飲,蓄積腸間,皆可引發腹中漉漉有聲、按之不堅等「向向」之象。

三、鑑別診斷要點
「向向」須與下列腹脹類型區分:

  • 「膨膨」:側重形容脹滿外觀,未必伴隨聲響,多屬氣脹。
  • 「脘痞」:自覺悶塞而無明顯形跡,常屬功能性病變。
  • 「腸鳴」:雷鳴音局限於腸道,多因水氣搏擊所致。

四、相關治法舉隅

  1. 溫散寒邪
    《傷寒論》附子粳米湯、理中湯等方,可溫中散寒、降逆止痛,適用於寒凝氣滯之「向向然」腹脹。
  2. 行氣化濕
    《醫學心悟》木香順氣散加減,能疏肝解鬱、健脾消脹,針對氣機鬱滯者。若屬水飲內停,可參照《金匱要略》己椒藶黃丸,通利二便以逐飲消脹。

五、古籍文獻佐證
除《靈樞》外,《針灸甲乙經》亦載:「腹中向向然,食不化,刺足太陰。」指出脾經穴位如公孫、三陰交可調理此證。清代《張氏醫通》更明確區分:「響脹者,寒氣也;實脹者,邪氣盛也。」強調辨證需分虛實。

此名詞體現中醫「以形喻病」的診斷思維,透過聲響特徵推斷內在病機,為「司外揣內」理論之具體應用。後世醫家據此發展出「聞診」中的「聽腹音」法,豐富了腹證辨治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