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寸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寸口詳解
寸口之基本概念
寸口,又稱脈口、氣口,乃中醫診脈之要處,屬手太陰肺經。其位於兩手橈骨頭內側之橈動脈搏動處,因該處太淵穴(脈會太淵)距魚際僅一寸而得名。《靈樞·經脈》有云:「肺手太陰之脈……入寸口,上魚。」此處乃脈氣匯聚之所,為診察臟腑氣血盛衰之重要窗口。
寸口之經絡歸屬
寸口為手太陰肺經所過之處,《難經·一難》明言:「寸口者,脈之大會,手太陰之脈動也。」肺朝百脈,主一身之氣,故寸口能反映五臟六腑之氣血狀況。此處亦為脈會太淵所在,十二經脈之氣皆會於此,故診寸口可知全身之變。
寸口之解剖位置
寸口具體位於腕後高骨(橈骨莖突)內側之橈動脈搏動處。傳統分為三部:
- 寸部:腕後高骨對應處,距魚際一寸
- 關部:高骨稍下方
- 尺部:關部以下
此三分法對應上中下三焦,分別候察不同臟腑之氣。
寸口診法之理論依據
《難經》曰:「五臟六腑之所絡始,故法取於寸口也。」其理論基礎在於:
- 肺主氣,朝百脈,寸口為肺經所過
-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其氣變現於寸口(氣口)
- 脈會太淵,十二經氣血皆匯於此
- 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,與脾胃密切相關
寸口診脈之歷史沿革
寸口診法肇始於《內經》,至《難經》確立「獨取寸口」之診法。王叔和《脈經》更系統化寸口診脈理論,後世醫家皆宗此法。歷代醫家對寸口之認識不斷深化,形成豐富之診脈理論體系。
寸口與三部九候
寸口診法發展出三部九候之說:
- 三部:寸、關、尺
- 九候:每部浮、中、沉三取
左寸候心與膻中,左關候肝與膽,左尺候腎與膀胱;右寸候肺與胸中,右關候脾與胃,右尺候命門與大腸。此種對應關係乃基於經絡學說與臟腑表裡理論。
寸口脈象之生理基礎
寸口脈象反映:
- 氣血之盛衰
- 臟腑之功能
- 經絡之通滯
- 陰陽之平衡
- 邪正之消長
正常寸口脈應不浮不沉,不快不慢,和緩有力,節律均勻,謂之「平脈」。
寸口診法之臨床意義
寸口診法可辨:
- 表裡:浮主表,沉主裡
- 寒熱:遲主寒,數主熱
- 虛實:無力為虛,有力為實
- 陰陽:細弱為陰,洪大為陽
- 氣血:澀為血少,滑為氣盛
此診法為中醫辨證論治之重要依據,貫穿於八綱辨證、臟腑辨證等各類辨證體系之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