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項背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項背強
病證名,指後項至脊背部肌肉筋脈牽強拘急、凝滯不舒之症狀,屬中醫「經筋病」範疇。
病因病機
- 外邪侵襲:
以風寒之邪為主,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於項背,主一身之表。風寒客於經絡,鬱遏衛陽,導致經氣不利,氣血運行受阻,故見筋脈拘急。《傷寒論》云:「太陽病,項背強幾幾,無汗,惡風,葛根湯主之。」即指出風寒表實證與項背強之關聯。 - 氣血凝滯:
久病體虛或勞損過度,氣血運行不暢,經脈失養,易致局部筋肉失濡而強直。《靈樞·經脈》言「血氣不和,百病乃變化而生」,正氣不足則邪易襲絡。 - 外傷或勞損:
長期姿勢不當或外力所傷,致局部氣血瘀阻,經筋受損,亦可引發項背強痛。
辨證論治
- 風寒束表證:
症狀伴惡寒無汗、脈浮緊,治宜 發汗解表、升津舒筋,方用 葛根湯(葛根、麻黃、桂枝、芍藥、生薑、甘草、大棗)。若兼有濕邪,可加羌活、獨活以祛風除濕。 - 氣血瘀滯證:
症見項背刺痛、固定不移,舌暗或有瘀斑,治宜 活血通絡,方選 桂枝加葛根湯合 桃紅四物湯加減。 - 經筋失養證:
多見於久病虛弱,伴筋肉萎軟無力,宜 益氣養血、柔筋活絡,方用 黃芪桂枝五物湯加當歸、雞血藤等。
相關古籍論述
- 《傷寒論》除葛根湯外,亦提及「太陽與少陽合病,自下利者,與黃芩湯;若嘔者,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」,提示邪犯少陽時或兼見項強,需綜合辨證。
- 《金匱要略》論及「夫風之為病,當半身不遂……或但臂不遂者,此為痹」,指出外風與筋脈痹阻之關係,可與項背強互參。
經絡與針灸取穴
項背部為 足太陽膀胱經與 督脈所過,臨床常取 大椎、風池、肩井、天柱、後谿等穴,以通調陽經氣血。針灸手法宜結合 瀉法(外邪實證)或 補法(氣血虛證),並可配合拔罐、艾灸以溫通經脈。
此症與西醫「頸背肌筋膜炎」、「頸椎病」等有相似處,然中醫重視整體辨證,強調「通則不痛」,透過調理氣血陰陽以治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