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項脊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項脊強
項脊強乃中醫證候名,指項部及脊背肌肉經脈牽強拘急,活動不利之症。此症名首見於《醫學心悟》,其謂:「項脊者,太陽經所過之地,太陽病,則項脊強也。」意指此症與足太陽膀胱經密切相關,因該經循行於項背部,主一身之表,受邪則經氣不利,遂見項脊強直之狀。
病因病機
- 外感風寒濕邪:風寒之邪客於太陽經脈,寒性收引,致經氣凝滯;或濕邪黏滯,阻滯氣血,皆可導致項脊強痛。《傷寒論》所述「太陽病,項背強几几」即屬此類,多伴惡寒、發熱、無汗等表證。
- 經絡氣血不暢:長期勞損、姿勢不當,或氣血虧虛,致局部經脈失養,血行澀滯,筋肉失濡而生強直。
- 肝腎不足:肝主筋,腎主骨,若肝腎陰虛或陽虛,筋骨失於濡潤或溫煦,亦可引發項脊僵硬,多見於慢性虛損患者。
臨床表現
- 項部及背部肌肉緊繃、轉側不利,甚者痛引肩臂。
- 外感所致者,多兼惡寒、頭痛、脈浮緊;內傷者則常見疲乏、腰膝酸軟,或局部按壓痛。
治法與方藥
- 疏風散寒:
- 葛根湯(《傷寒論》):主治風寒襲表之項背強,以葛根解肌舒筋,麻黃、桂枝祛風散寒。
- 羌活勝濕湯(《內外傷辨惑論》):針對濕邪偏重者,以羌活、獨活祛風勝濕,蔓荊子清利頭目。
- 活血通絡:
- 桂枝加葛根湯:適用於表虛兼經脈不利者,以芍藥、甘草緩急止痛。
- 針灸取穴:風池、肩井、大椎、天柱等太陽經穴,配合阿是穴疏通局部氣血。
- 補益肝腎:
- 獨活寄生湯(《千金方》):治肝腎不足兼風濕,以桑寄生、杜仲補肝腎,獨活、細辛祛風除痹。
與其他證候鑑別
- 痙病:項脊強甚則角弓反張,多因熱極生風或陰血虧虛,如《金匱要略》所述「痙為病,胸滿口噤,臥不著席」。
- 落枕:多為睡姿不當致經筋損傷,發病急驟,痛限一側,無全身症狀。
此症雖以太陽經為主,然臨證須辨外感內傷、虛實寒熱,方能對證施治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程鍾齡等均強調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,故用藥針灸皆當循經取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