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項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項強

證名,指頸項部肌肉筋脈牽強拘急而不舒適之症,首見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又稱「頸項強急」。其病因多端,或由外邪侵襲,或因內傷津血,致經絡受阻、筋脈失養而成。常見於傷寒、暑溫、中風、痙病等疾患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侵襲

    • 風寒濕邪客於太陽經: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於項背,風寒之邪外束,經氣不利,氣血凝滯,則項部筋脈拘急。
    • 暑溫之邪上犯:暑熱或濕溫之邪侵擾,熱灼津液,經絡失潤,亦可致筋脈攣急。
  2. 津血虧虛

    • 久病體虛、汗下過度或失血,致使陰液耗損,筋脈失於濡養,發為項強。《金匱要略》云:「太陽病,發汗太多,因致痙。」即指此類因津傷而筋急之症。
  3. 外傷或姿勢不當

    • 如刀傷後風毒內侵,或挫閃、久坐、睡姿不當(「失枕」),致局部氣血瘀滯,經絡不通,項強不得轉側。

辨證論治

  1. 太陽傷寒項強

    • 表實無汗,脈浮緊,伴惡寒發熱,屬風寒外束,治宜發汗解表,用 麻黃湯
    • 表虛有汗,脈浮緩,屬風邪客表,營衛不和,宜調和營衛,用 桂枝湯
  2. 痙病項強

    • 若見獨搖頭、卒口噤、項背強直,甚則角弓反張,多屬風邪入絡或熱極生風,治宜祛風通絡或清熱熄風,可用 小續命湯(偏風寒)或 羚角鉤藤湯(偏熱盛)。
  3. 結胸證類項強

    • 《傷寒論》載:「結胸者,項亦強,如柔痙狀。」此因邪熱內陷與水飲互結,治宜瀉熱逐水,用 大陷胸丸 下之。
  4. 雜病項強

    • 風濕阻絡:項強伴酸重感,宜祛風除濕,用 羌活勝濕湯
    • 瘀血阻滯:因外傷或久病血瘀,痛處固定,舌紫暗,可用 活絡效靈丹 加減以活血通絡。

相關現代疾病

中醫「項強」之症,可見於現代醫學之 腦炎、腦膜炎、腦血管意外(中風)、頸肌勞損頸椎病 等疾患。然須結合全身症狀與舌脈,辨析其寒熱虛實,方可對證施治。

參見:項強、頸項強痛、痙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