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項強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項強穴

項強穴為中醫針灸學中之經外奇穴,其定位與主治功能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,今就其中醫理論內涵詳述如下:

一、穴名釋義

「項強」之名,直接反映其主治症狀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「項似拔」,即項部強直不舒之狀。此穴以功能命名,屬中醫「以效名穴」之典型。

二、定位考據

據《經外奇穴匯編》記載:

  • 標準定位:位於手背第二、三掌骨小頭向後方之凹陷處,當掌指關節後緣。
  • 解剖層次:穴下為骨間背側肌,分布有掌背神經及橈神經淺支,其氣血運行與手陽明大腸經相關。

三、經絡屬性

雖列為經外奇穴,然從經絡理論析之:

  1. 與大腸經關聯:穴處手陽明大腸經所過,《靈樞·經脈》載大腸經「上頸」,故可調節項部氣血。
  2. 全息對應:依據生物全息律,此區對應人體頸項部位,體現「上病下取」之治療原則。

四、主治功效

主要治療「項強」之證,具體包括:

  1. 外感項強:風寒客於太陽經所致的頸項僵直。
  2. 落枕(別稱「失枕」):因睡眠姿勢不當或風寒襲絡所致,此穴亦別稱「落枕穴」。
  3. 經筋病證:《黃帝內經》云「經脈所過,主治所及」,凡項部經筋拘急皆可酌取。

五、刺灸方法

  • 針刺:直刺0.5-0.8寸,得氣後行捻轉瀉法,以舒筋活絡。
  • 配伍應用:臨床常配風池、天柱等穴,共奏疏風解肌之效。

六、學術探微

此穴作用機制可從兩方面理解:

  1. 經氣調達:刺激手部陽經穴位,能激發經氣上達項背,符合「經氣相通」理論。
  2. 動氣療法:針刺時配合頸項活動,可增強通絡解痙之效,體現「動刺」技法特色。

歷代醫家對此穴記載雖簡,然其臨床實效確鑿,充分展現中醫「簡、便、驗、廉」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