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項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項軟

病證名,首見於《世醫得效方》,又名「天柱骨倒」,指頸項軟弱無力,難以舉頭之症。此症多因腎氣虧虛、精髓衰損所致,與督脈病變密切相關。督脈主一身之陽,貫脊上行,若腎精不足,督脈失養,則筋骨失於濡潤,導致項軟無力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先天不足:小兒稟賦薄弱,腎氣未充,髓海空虛,筋骨失養,易見此症,屬「五軟」之一。
  2. 久病體虛:虛勞、久病傷及腎精,或氣血耗損,無法上榮於項背,致天柱骨弱。
  3. 老年精虧:年高陽衰,腎精虧耗,督脈空虛,筋骨懈惰,故頸項萎軟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頸項無力支撐,頭部前傾或下垂。
  • 或伴腰膝酸軟、精神萎靡、生長遲緩(小兒患者)。
  • 舌淡苔薄,脈沉細弱,為腎精不足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補腎填精、強筋壯骨為主,兼調督脈:

  • 健骨散:補益肝腎,強健筋骨,適用於精髓衰少之項軟。
  • 生筋散:養血生筋,滋養督脈,多用於氣血兩虛兼筋脈失濡者。
  • 補天大造丸:補腎填精,益氣養血,適用於久病虛損或老年精虧。

證候分型與配伍

  1. 腎精虧虛:可配伍龜鹿二仙膠,填精益髓。
  2. 氣血兩虛:合用人參養榮湯,益氣養血以潤筋骨。
  3. 督脈虛寒:加用右歸丸,溫補督脈陽氣。

相關概念
此症與「五遲五軟」中的「頭項軟」相通,小兒若見此症,多屬先天發育障礙,宜早治以助生長;成人則多見於虛損重症,需辨明標本緩急。歷代醫家如錢乙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亦強調「腎主骨」之論,治療上重視滋腎益精為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