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寸關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中醫脈診之「寸關尺」探微
寸關尺之定位與淵源
寸關尺乃中醫脈診之核心概念,源自《黃帝內經》而詳述於《脈經》。其定位始於腕部橈動脈搏動處,具體劃分如下:
- 寸部:位於橈骨莖突(高骨)向腕端一寸處,對應魚際穴附近
- 關部:正居橈骨莖突下方,為寸尺之分界
- 尺部:自關部向肘端延伸約一寸處,近尺澤穴方位
《脈經》明載:「從魚際至高骨,卻行一寸,其中名曰寸口;從寸至尺,名曰尺澤,故曰尺寸;寸後尺前名曰關。」此三部位共同構成「寸口脈」診察體系。
三部九候理論
寸關尺不僅定位明確,更與臟腑相應,形成「三部九候」診法:
左手脈象:
- 寸部:候心與小腸(心主血脈,小腸受盛)
- 關部:候肝與膽(肝主疏泄,膽貯精汁)
- 尺部:候腎與膀胱(腎藏精,膀胱氣化)
右手脈象:
- 寸部:候肺與大腸(肺主氣,大腸傳導)
- 關部:候脾與胃(脾主運化,胃受納)
- 尺部:候命門與三焦(命門火,三焦決瀆)
此配屬源於《難經·十八難》所述:「脈有三部九候…上部法天,主胸以上至頭;中部法人,主膈以下至臍;下部法地,主臍以下至足。」
脈象辨識要點
歷代醫家對寸關尺脈象有精微區分:
- 寸脈:
- 正常應如「毛羽」輕浮而有力
- 異常表現:浮數主表證,沉細示心肺虛
-
關脈:
- 正常當似「弦木」柔和中見勁
- 異常表現:弦緊為肝鬱,濡弱示脾虛
-
尺脈:
- 正常應若「石沉」沉穩有根
- 異常表現:細弱為腎虧,滑數主下焦濕熱
《瀕湖脈學》特別強調:「尺脈沉遲,下元虛冷;寸關浮數,上焦風熱。」顯示三部脈象對病位判斷之關鍵。
歷代醫家見解演變
-
王叔和《脈經》: 首創「獨取寸口」診法,確立寸關尺臟腑配屬理論
- 李時珍《瀕湖脈學》: 發展「舉按尋」三候法,深化寸關尺脈象層次辨識
- 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》: 提出「尺脈為根」說,強調腎脈在預後判斷的重要性
- 葉天士《臨證指南醫案》: 運用寸關尺脈象差異辨別三焦氣機升降失常
脈理與氣血關係
寸關尺脈象實為氣血運行之鏡像:
- 寸脈:反映宗氣盛衰與心肺功能
- 關脈:顯示中氣強弱與脾胃運化
- 尺脈:表徵元氣存亡與腎精充匱
《內經》云:「上竟上者,胸喉中事也;下竟下者,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。」正說明寸主上焦、關主中焦、尺主下焦之對應關係。
臨床應用精微
-
陰陽辨證:
- 寸為陽,尺為陰,關為陰陽交會
- 陽脈浮大,陰脈沉細,失衡則病
-
虛實判斷:
- 寸關尺皆弱為氣血兩虛
- 單部獨盛為邪氣壅滯
-
預後推測:
- 尺脈有根則生機未絕
- 寸關尺漸調和為病癒之兆
徐靈胎於《醫學源流論》中指出:「診脈之道,先識部位,次察至數,再觀形勢,又辨陰陽,四者既明,則虛實寒熱自見。」道出寸關尺診法之精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