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鼻柱,又稱鼻莖、鼻樑或齃,為人體面部重要結構,指鼻部中央隆起之部位,俗稱「鼻樑」。在中醫學理論中,鼻柱不僅是五官之一,更與臟腑經絡密切相關,為望診重要觀察部位。
一、解剖與形態
鼻柱位於兩側鼻翼之間,由鼻骨及鼻軟骨支撐形成,上接印堂(山根),下連鼻尖(準頭)。《醫宗金鑑·刺灸心法要訣》明確記載:「兩孔之界骨,名曰鼻柱」,指出其為分隔鼻腔之骨性結構。古人觀察鼻柱形態,認為其挺直豐隆者多屬氣血充盛,塌陷歪斜則可能反映先天不足或後天失調。
二、經絡臟腑聯繫
鼻柱與肝、三焦功能關係密切。《靈樞·師傳》提出:「鼻柱中央起,三焦乃約」,意指鼻柱形態可反映三焦氣化功能。三焦主司水液代謝與氣機升降,若鼻柱低平或色澤晦暗,中醫可能辨識為三焦氣化失司。此外,足厥陰肝經雖未直接上行鼻部,但肝主疏泄,其氣機條達與否可通過鼻柱色澤變化顯現,如青筋浮露或色青者,常與肝鬱氣滯相關。
三、診斷學意義
-
色診:
- 鼻柱色青:多主寒證、痛證或肝氣鬱結。
- 色黃而黯:可能為濕濁內蘊或脾虛濕困。
- 色赤:或屬肺胃熱盛,或為陰虛內熱。
-
形態診:
- 鼻柱塌陷:見於先天稟賦不足(如五軟五遲),或後天久病耗傷(如肺痿、消渴重症)。
- 鼻柱歪斜:除外傷因素外,可能提示經絡氣血偏頗,或風痰阻絡(如中風先兆)。
四、古典文獻佐證
《黃帝內經》以降,歷代醫家對鼻柱多有論述。除《靈樞》強調其與三焦關聯外,《望診遵經》進一步闡釋:「鼻柱枯槁,脾腎敗也;鼻柱崩潰,勞瘵成也」,指出鼻柱枯瘦或潰爛可為虛勞重證之兆。清代《四診抉微》亦載:「鼻柱焦枯,營血涸矣」,提示陰血虧虛之象。
五、與現代醫學關聯
中醫鼻柱診法雖以整體觀為核心,然其觀察部位與現代解剖學之鼻中隔(Nasal septum)位置相合。臨床上,鼻柱異常(如鞍鼻變形)確實可能與系統性疾病(如梅毒、麻風)相關,此點與中醫「司外揣內」思路暗合。
綜言之,鼻柱於中醫理論中兼具結構與功能雙重意義,其診察需結合色、形、態綜合分析,為辨證論治提供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