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項太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項太陽

項太陽乃中醫經絡學之重要名詞,專指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於頸項部位之段落。此段經脈之循行路線及其與頭項疾病之關係,於《靈樞·寒熱病》中已有明確記載:「病始頭首者,先取項太陽而汗出。」

經脈循行與穴位

足太陽膀胱經為十二正經之一,起於目內眥(睛明穴),上額交巔,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,其直者從巔入絡腦,還出別下項,循肩膊內,夾脊抵腰中。其中,「還出別下項」之部分即為項太陽所在。此段經脈主要涵蓋以下穴位:

  • 天柱穴:位於後髮際正中旁開1.3寸,斜方肌外緣凹陷處。
  • 風池穴:位於項後枕骨下,與風府穴相平,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。

此二穴常為治療頭項疾患之要穴。

生理功能與病理表現

項太陽作為足太陽膀胱經之部分,肩負運行氣血、濡養頭頸之責。其經氣暢旺,則頭頸部之肌肉、筋骨得以溫煦滋養;若經氣不足或鬱滯,則易生諸病,常見症狀包括:

  • 頭痛:尤其以後枕部疼痛為主,或痛連項背。
  • 頸項強痛:轉側不利,甚則活動受限。
  • 眩暈:多伴有頭重腳輕之感。
  • 目疾:如目赤腫痛、視物模糊等,因膀胱經起於目內眥之故。

臨床應用

歷代醫家根據「經脈所過,主治所及」之理論,於頭項疾患之治療中,多選取項太陽相關穴位施治。例如:

  • 外感風寒所致之頭痛、項強,可取風池、天柱配以合谷、列缺等穴,以疏風散寒、通絡止痛。
  • 肝陽上亢引發之眩暈,可刺風池、天柱配合太衝、太谿等穴,以平肝潛陽、熄風止眩。
  • 長久伏案導致之頸椎不適,可於天柱、風池施以溫針或艾灸,以舒筋活絡、緩解疼痛。

古籍論述補充

除《靈樞·寒熱病》外,後世醫籍亦多有關於項太陽之論述。如《針灸甲乙經》中強調天柱穴主「項似拔不可左右顧」,《針灸大成》則記載風池穴可治「偏正頭風,頸項強痛」。此類記載皆進一步佐證項太陽於臨床治療中之重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