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項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項痛
證名,指項部肌肉、筋脈出現疼痛之症。首見於《靈樞·雜病》,其病因多與外邪侵襲、氣血運行不暢或臟腑失調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外感風寒:風寒之邪侵襲太陽經脈,導致經氣凝滯,項部肌肉拘急疼痛,常伴惡寒、頭痛等表證。
- 痰濕阻絡:痰濕內蘊,阻滯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發為項痛,多見於體胖痰盛者。
- 氣血凝滯:因外傷、久坐或姿勢不當(如失枕),致局部氣血瘀阻,經脈失養,發為疼痛,甚則項強不可轉側。
- 肝腎不足:肝主筋,腎主骨,肝腎虧虛則筋脈失於濡養,血虛火盛者更易見項部筋脈燥急而痛。
辨證論治
-
風寒襲表
- 症狀:項痛伴惡寒、頭痛、脈浮緊。
- 治法:疏風散寒。
- 方藥:驅邪湯(《醫學心悟》方,含羌活、防風、白芷等)。
-
痰濕阻絡
- 症狀:項痛沉重,或兼胸悶、舌苔厚膩。
- 治法:化痰祛濕,通絡止痛。
- 方藥:消風豁痰湯(含半夏、茯苓、膽南星等)。
-
濕盛經滯
- 症狀:項痛酸重,遇濕加重。
- 治法:祛濕活絡。
- 方藥:加味勝濕湯(以羌活、獨活、蒼朮為主)。
-
血虛筋燥
- 症狀:項強微痛、動則加重,伴面色無華、舌淡。
- 治法:養血疏筋。
- 方藥:疏風滋血湯(含當歸、川芎、白芍等)。
-
肝腎虧虛
- 症狀:久病項痛,腰膝酸軟,屬肝腎不足者。
- 治法:滋補肝腎。
- 方藥:六味地黃丸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方)加減。
-
熱毒壅盛
- 症狀:腮項腫痛連及頭面,發熱便秘。
- 治法:清熱解毒,通腑瀉火。
- 方藥:防風通聖散(《宣明論方》)。
其他相關
- 頸項強痛:若項痛伴明顯僵硬、轉側不利,多屬「項強」範疇,可參照該條辨治。
- 經絡歸屬:項部為太陽經所過,與督脈、少陽經亦相關聯,故治療時需結合經絡辨證。
此證臨床需詳辨寒熱虛實,外感者宜散邪,內傷者當調臟腑,兼瘀者佐以活血,以達「通則不痛」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