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項與手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「項與手爭」之中醫導引術詳解
「項與手爭」為傳統中醫導引術之一,載於明代養生專著《遵生八箋》,屬自我推拿與肢體導引結合之養生法。其動作要領為:正身盤坐或端坐,雙手交握置於頸後,仰頭望上,隨後以頸部力量對抗雙手前推之勢,並配合左右緩慢擺動。此術通過牽拉經絡、調暢氣血,達到強健項背、疏導陽氣之效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經絡作用
頸部為足太陽膀胱經、督脈及手少陽三焦經所過之處。膀胱經主一身之表陽,督脈總攝諸陽,而三焦經司氣機通調。「項與手爭」透過對抗性牽引,直接刺激上述經絡,促進陽氣升發,改善頸項僵緊及頭面氣血上榮不足之症。 - 筋骨調衡
中醫認為「肝主筋,腎主骨」,此動作透過仰頭與手部阻力之互動,調節頸椎小關節位置,鬆解肩頸筋絡,間接濡養肝腎。元代《聖濟總錄》提及「導引按蹻,搖動肢節,以利關竅」,即強調此類動態牽引對筋骨之助益。 - 氣機升降
仰頭動作配合呼吸(自然為要),能開啓任督二脈在咽喉部之交接,促進清陽上升、濁陰下降。明代醫家曹士珩《保生祕要》亦指出:「頭頸反仰,令氣週流」,與此術理法相通。
衍伸應用
後世太極拳中的「頂頭懸」要求、少林內功「虛領頂勁」之勢,皆可見「項與手爭」之影子。此術不僅用於日常養護,亦為傳統武術基礎訓練,用以鍛鍊「筋長力大」之體魄。
此導引術體現中醫「動靜相兼」的養生觀,通過簡易動作調和陰陽,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導氣令和,引體令柔」之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