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項中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項中疽

別名:腦疽

出處:《外科證治準繩・卷三》

定義
項中疽為發於頸項正中督脈經所行之處的癰疽,屬外癰範疇。其名源於病位與證候特徵,「項中」指頸後髮際正中區域,「疽」為毒邪深蘊、氣血壅滞所致之陰證瘡瘍。此症與「對口疽」「偏口疽」相關,然病位有異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內因
    • 七情鬱結,氣機失宣,久而化火燔灼營血。
    • 過食膏粱厚味,脾胃濕熱內蘊,循經上蒸於項。
    • 腎陰虧虛,虛火上炎,結於督脈。
  2. 外因
    • 風熱邪毒外襲,與內火相搏,凝聚肌腠。
    • 外傷染毒,經絡阻塞,氣血失和而生癰疽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起:項部腫硬如塊,色紅灼熱,痛引腦户,伴憎寒發熱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  • 成膿:腫勢高突,頂現膿點,按之波動,痛如雞啄,身熱不退。
  • 潰後:膿出黃稠,若氣血充足則瘡面漸斂;若毒邪深陷,可見膿水清稀,瘡色紫黯,久不收口。

證型辨治

  1. 熱毒熾盛證
    • 治法:清熱解毒,和營托毒。
    • 方藥:黃連解毒湯合仙方活命飲加減,重用黃連、連翹、皁角刺。
  2. 陰虛火旺證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凉血解毒。
    • 方藥:知柏地黃丸加玄参、紫草。
  3. 氣血兩虛證
    • 治法:補益氣血,托毒生肌。
    • 方藥:托裡消毒散加黄芪、當歸。

外治之法

  • 未潰期:金黃散蜜調外敷,或隔蒜灸以行氣活血。
  • 已潰期:九一丹提膿祛腐,生肌玉紅膏促瘡面癒合。
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鑒・外科心法》強調:「項疽屬督脈經,由陽明經濕熱上壅所致。」指出本病與經絡氣血盛衰密切相關,辨治需參合脈證,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