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消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消癉

病名。首見於《靈樞·五變》、《素問·通評虛實論》等篇,為古代中醫文獻記載的重要病證之一。

基本概念

  1. 消癉即消渴病
    金元四大家之一張從正於《儒門事親》提出:「消癉者,眾消之總名。」認為消癉泛指一切消渴類疾病,包含上消、中消、下消等範疇。《黃帝內經》中多次提及消癉與「脾癉」、「消渴」相關聯,主要表現為多飲、多食、多尿、消瘦等症狀,與現代醫學所稱的糖尿病部分表現相近。
  2. 消癉即熱中
    清·沈金鰲《雜病源流犀燭·三水源流》指出:「消癉,肝心腎三經之陰虛而生內熱病也,即經所謂熱中,與三消異。」此處消癉主要指因肝、心、腎三經陰虛內熱所導致的病證,臨床特徵為陰虛火旺、形體消瘦、脈象細數,與典型的三消(上、中、下消)有所不同。

病因病機

消癉的成因主要與先天稟賦不足、情志失調、飲食不節等因素相關,致五臟陰虛,尤以肝、心、腎三臟陰虛為主,陰不制陽,虛熱內生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陰虛內熱:口乾咽燥、五心煩熱、潮熱盜汗。
  • 肌肉消瘦:由於陰液虧損,形體失養,故見日漸瘦削。
  • 脈象細數:反映陰虛內熱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滋陰清熱法
    針對肝心腎陰虛內熱之證,治宜養陰清熱為主,常用方劑如:

    • 生地黃飲子(《醫方集解》):以生地黃、麥冬、天冬、石斛等滋陰清熱,適用於陰虛內熱較甚者。
    • 玉泉丸(《回春方》):含天花粉、葛根、人參等,能生津止渴,兼益氣養陰。
  2. 調理臟腑法
    根據病位不同,選用不同治法:

    • 肝陰不足,可配合一貫煎、杞菊地黃丸。
    • 心陰虧虛,可選天王補心丹。
    • 腎陰虛損,可選六味地黃丸、知柏地黃丸等。

與三消的區別

消癉在《內經》中被描述為獨立於三消的範疇,《雜病源流犀燭》特別強調:「消癉與三消異」,主要差異在於消癉更強調陰虛內熱的病機,而三消則以肺胃腎三焦水液代謝失常為核心,臨床表現各有側重。

古籍記載參考

  • 《靈樞·五變》:「五臟皆柔弱者,善病消癉。」
  • 《素問·通評虛實論》:「凡治消癉、仆擊、偏枯……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