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消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消癉,病名。出《靈樞.五變》、《素問.通評虛實論》等篇。
1.即消渴病。《儒門事親》:「消癉者,眾消之總名。」
2.即熱中。《雜病源流犀燭.三水源流》:「消癉,肝心腎三經之陰虛而生內熱病也,即經所謂熱中,與三消異。」其證陰虛內熱,肌肉消瘦,脈微細。治宜滋陰清熱,用生地黃飲子、玉泉丸等方。參見熱中條。
消癉,即消渴病。《儒門事親》:「消癉者,眾消之總名。」消渴病,又稱為消渴、消癉、消、消病、消渴症、糖尿病等。是一種以多飲、多食、多尿、消瘦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。
消渴病的病因病機,主要與飲食失調、情志內傷、勞倦過度、素體陰虛等因素有關。飲食失調,過食肥甘厚味,損傷脾胃,脾失健運,水谷精微不能化生為精微物質,則出現消渴症狀。情志內傷,憂思悲恐,肝失疏泄,脾失健運,水谷精微不能化生為精微物質,則出現消渴症狀。勞倦過度,勞則傷氣,氣虛則津液不能化生,則出現消渴症狀。素體陰虛,陰虛則生內熱,內熱則耗傷津液,則出現消渴症狀。
消渴病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多飲、多食、多尿、消瘦等症狀。多飲,是指口渴欲飲,飲水量明顯增多,多在2000毫升以上。多食,是指食慾旺盛,進食量明顯增多,多在3000克以上。多尿,是指尿量明顯增多,多在2500毫升以上。消瘦,是指體重明顯下降,體質消瘦。
消渴病的診斷,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結合尿液檢查、血糖檢查等輔助檢查,可以做出診斷。
消渴病的治療,主要以滋陰清熱、養胃生津為主。可選用生地黃飲子、玉泉丸等方藥治療。
消渴病的預防,主要包括飲食調節、情志調節、勞逸調節、起居調節等。飲食調節,宜食清淡易消化、富含維生素和蛋白質的食物,忌食肥甘厚味、辛辣刺激的食物。情志調節,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勞逸調節,勞逸結合,避免過度勞累。起居調節,早睡早起,保證充足的睡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