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寸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寸疔

寸疔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生於手指關節間之疔瘡,屬「指疔」範疇。此名首見於明代《外科證治準繩》卷二,其形證特點與治療原則可參見指疔相關論述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寸疔多因外感火毒,或內蘊濕熱,致使氣血壅滯,經絡阻塞而成。其病位在手指關節,此處皮薄肉少,經絡交錯,邪毒易聚而難散。火毒熾盛時,可化腐成膿;若毒邪內陷,則可能傷及筋骨,甚或引發「走黃」(即疔毒走散,相當於現代醫學之敗血症)。

臨床表現

寸疔初起時,患處多現粟米樣膿頭,周圍皮膚紅腫熱痛,觸之堅硬。隨病情發展,腫勢漸增,疼痛加劇,或伴跳痛(搏動性疼痛),甚則化膿潰破。若毒邪深竄,可致指節屈伸不利,或見發熱、惡寒等全身症狀。

辨證分型

  1. 火毒熾盛型:局部紅腫灼痛明顯,膿頭未潰,舌紅苔黃,脈數。
  2. 濕熱蘊結型:腫脹較甚,疼痛纏綿,或見黃白膿液,舌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3. 氣血兩虛型:多見於久潰不斂,瘡口色淡,膿液清稀,舌淡脈細。

治療原則

以清熱解毒、活血消腫為主,外治與內服並重。

  • 內治:可選用五味消毒飲、黃連解毒湯等方加減,火毒盛者加梔子、連翹;濕重者佐以蒼朮、薏苡仁。
  • 外治:初起宜箍毒消腫,可用金黃散或玉露散調敷;成膿後需切開排膿,潰後以生肌散促瘡口癒合。

寸疔雖為局部病變,然其與經絡氣血密切相關,治療時需顧護整體,防其傳變。歷代醫家強調「治疔如治虎」,喻其勢急而險,故辨證用藥貴在及時精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