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消谷善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消谷善飢(中醫證名)

基本概念

消谷善飢是中醫診斷學中的重要證候,指患者食入易消、常覺飢餓的病理表現。此證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在《靈樞·脈氣》中有明確記載:「氣盛則身以前皆熱,其有餘於胃,則消谷善飢,溺色黃。」揭示此證與胃熱熾盛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中焦熱盛:陽明胃經火熱亢盛,腐熟水穀功能過度亢進,導致食物消化過快
  2. 胃陰虧虛:陰虛內熱,虛火灼胃,亦可導致類似症狀但伴隨口乾舌燥等陰虛見症
  3. 相火妄動:肝膽火旺,橫逆犯胃,形成肝胃鬱熱證型
  4. 脾胃濕熱:濕與熱結,蘊阻中焦,影響脾胃正常運化功能

臨床表現

  • 食慾亢進,進食後不久即感飢餓
  • 雖多食但形體反而消瘦(「能食而瘦」)
  • 常見口渴喜冷飲
  • 可能伴隨小便黃赤、大便乾結等熱象
  • 舌象多見舌紅苔黃,脈象多滑數或洪大

證候分類

  1. 陽明實熱型:表現為大渴引飲、消谷善飢、汗大出、脈洪大,符合「四大」症
  2. 胃火熾盛型:除善飢外,伴有口臭、齒齦腫痛、嘔吐酸苦等
  3. 陰虛胃熱型:飢不欲食,或食後飽脹與飢餓感交替出現,伴五心煩熱

鑑別診斷

  • 中消證:消谷善飢為中消主要特徵,但中消常伴明顯多飲多尿
  • 脾強胃弱證:雖善飢但食後腹脹,屬脾胃不和範疇
  • 蟲積證:因寄生蟲導致的異常飢餓感,多見於兒童

相關疾病

在中醫臨床中,消谷善飢常見於以下病證:

  • 消渴病(尤其中消型糖尿病)
  • 瘿病(甲狀亢進的類似證候)
  • 胃熱證
  • 某些精神性疾病引起的食慾異常

治療原則

【此部分省略,僅單純介紹證候概念】

在歷代醫籍中,《傷寒論》對消谷善飢有白虎湯、調胃承氣湯等治法記載,《脾胃論》則從陰陽升降角度闡述其機理,是研究中醫消化代謝異常的重要證候指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