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消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消肌(中消)詳論
名詞源流
消肌,又稱「消中」、「中消」、「脾消」,為中醫消渴病證之一,屬小兒消渴範疇。此病名最早見於《幼科鐵鏡》,其描述「消肌」為脾火亢盛,中焦熱熾,波及胃腑所致。《易簡方》進一步闡述其病機,指出熱邪內伏於脾胃,陽氣蒸灼,導致穀食易消而肌肉不長,屬中焦病變,與水穀之海(胃)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基本病機
消肌的核心病機在於中焦熱盛,脾胃陰傷。脾主運化,胃主受納,若因飲食不節、情志失調或先天稟賦不足,使脾胃積熱,火燔中焦,則表現為消穀善飢、多食消瘦。熱邪煎灼津液,故患者喜飲冷水;津液下趨膀胱,則見小便頻數、色黃或混濁如米泔,甚至尿甜如蜜。
臟腑關聯
- 脾胃燥熱:陽明胃經多氣多血,熱邪壅滯於胃,則胃火獨亢,腐熟水穀之力過盛,故多食易飢。
- 脾陰耗傷:脾為胃行其津液,若熱邪久羈,脾陰受損,肌肉失養,則雖多食而形體日削。
- 波及肺腎:《幼科鐵鏡》指出「移熱於胃」,提示中消未解,熱邪可上灼肺津(成上消)或下劫腎陰(成下消),演變為三消並見之候。
臨床表現
主證
- 多食易飢:食量倍於常人,然食後旋即飢餓。
- 形瘦乏力:雖納食甚多,但肌肉消瘦,面色偏紅或萎黃。
- 口渴引飲:偏嗜冷飲,飲不解渴。
- 小便異常:尿頻量多,色黃或白濁如泔,尿味甘甜(古代醫家嘗尿辨證)。
兼證
- 口乾口臭,齒齦腫痛(胃火上炎)。
- 心煩易怒,睡眠不寧(熱擾心神)。
- 大便乾結或溏泄(脾陰不足或濕熱下注)。
治法方藥
治療原則
以清瀉胃火、滋養脾陰為主,佐以生津止渴。
代表方劑
-
白虎加人參湯
- 組成:石膏、知母、粳米、甘草、人參。
- 方義:石膏清陽明氣分熱,知母滋陰瀉火,人參益氣生津,適用於中消熱盛津傷之證。
- 加減:若兼煩渴甚者,加天花粉、蘆根;尿甜明顯者,酌加生地、山藥。
-
玉女煎
- 組成:石膏、熟地、麥冬、知母、牛膝。
- 方義:清胃火與滋腎陰並行,適用於胃熱兼腎陰不足者。
-
增液承氣湯
- 組成:玄參、麥冬、生地、大黃、芒硝。
- 方義:滋陰增液、瀉熱通便,適用於中消兼陽明腑實者。
古籍補充
除前述《易簡方》、《幼科鐵鏡》外,《醫宗金鑑·幼科心法》亦載:「中消者,中焦病也,多食善飢,不生肌肉,小便頻數。」強調治療需分虛實:實火者清之,虛火者滋之,並注重調護脾陰,避免過用苦寒傷中。
此證與西醫「糖尿病」部分症狀相似,然中醫辨證更重整體機轉,非僅以血糖高低論治,臨床需結合脈象(常見滑數或細數)、舌質(舌紅少津)等綜合分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