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消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消渴
消渴為中醫病名,泛指以多飲、多食、多尿為主要症狀的疾病。首見於《素問·奇病論》,亦稱「痟渴」。其病因多與陰虛燥熱、氣機失調相關,病位主要涉及肺、胃、腎三臟,臨床上分為上消、中消、下消三種類型,總稱「三消」。
病因病機
消渴的發病機理,主要與稟賦不足、飲食失節、情志失調及勞欲過度等因素有關。中醫認為,陰虛為本,燥熱為標,兩者互為因果,使氣津耗傷,臟腑功能失調。
- 稟賦不足:先天體質虛弱,易致臟腑功能失調,陰液虧虛。
- 飲食失節:長期恣食肥甘厚味、辛辣炙煿,積熱內蘊,化燥傷陰。
- 情志失調:憂思鬱怒,五志化火,消爍肺胃陰津。
- 勞欲過度:房事不節或勞倦內傷,致腎陰虧損,虛火內生。
三消分證
根據臨床表現及病位不同,消渴可分為上消、中消與下消,《證治匯補·消渴章》記載:
-
上消(肺消):
- 病位:主要在肺。
- 症狀:口渴多飲,口乾舌燥,尿頻、量多,小便清長,大便如常。
- 病機:肺熱津傷,布化失常,津不上承。
-
中消(胃消):
- 病位:主要在胃。
- 症狀:善飢多食,形體消瘦,尿赤短少,便秘或乾結。
- 病機:胃火熾盛,腐熟過亢,耗傷陰液。
-
下消(腎消):
- 病位:主要在腎。
- 症狀:尿量極多,渾濁如膏或甜味,腰膝痠軟,眩暈耳鳴。
- 病機:腎陰虧損,固攝無權,或腎陽不足,氣化失司。
歷史認識
歷代醫家對消渴有不同闡述:
- 《外臺秘要》卷十一:「渴而飲水多,小便數,無脂似麩片甜者,皆是消渴病也。」此處明確指出小便甜味為消渴特徵,相當於現代的糖尿病。
- 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五十三則提及:「夫痟渴者,為雖渴而不小便也。」此指以口渴、尿少為主證的消渴變證。
- 《傷寒論》所述之消渴,係外感熱病過程中的一時性症狀,與內科雜病的消渴不同。
相關疾病
消渴所涵蓋的現代醫學疾病主要包括糖尿病、尿崩症等,其中:
- 糖尿病:因糖代謝異常,與中醫消渴的典型表現最為貼近,尤以中消(多食)、下消(多尿)為主要對應證型。
- 尿崩症:以大量低比重尿為主症,與上消(多飲多尿)及部分下消症狀相類。
消渴的辨證論治,需根據三消之分,針對性調理肺、胃、腎三臟功能,或清熱潤燥,或滋陰益氣,以恢復機體陰陽平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