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消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3-11-20
名詞介紹
消渴,又稱痟渴,是指具有多飲、多食、多尿症狀的疾病[1]。
《素問[2]·奇病論》中記載:「消渴者,消則水谷之精氣也,渴則津液[3]之所聚也。消渴者,水谷精氣[4]不化,津液內聚,故令人渴也。」
上消多見於心,症狀為多飲少食,大便如常,溺多而頻。
下消多見於腎,症狀為精枯髓竭,引水自救,隨即溺下,稠濁如膏。
消渴的病因主要有三方面:
-
情志不遂,憂思惱怒,肝失疏泄,脾失健運,水谷精氣不能化生津液,從而出現消渴症狀。
上消的治療以健脾益氣、清熱利尿為主。
中消的治療以健脾益氣、養陰生津、清熱利尿為主。
下消的治療以健脾益氣、養陰生津、滋腎填精為主。
消渴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-
飲食有節,不食肥甘厚味,多吃蔬菜水果。
-
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志不遂。
-
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-
定期體檢,早發現早治療。
消渴是一種常見的內科雜病,發病率高,病程長,危害大。因此,我們要重視消渴的預防和治療,以免給身體帶來不必要的傷害。
參考資訊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