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相侮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相侮(反侮)
定義與概念
相侮,又稱「反侮」或「反克」,為中醫五行學說中的病理變化術語,指五行中原本受克的一方,因自身過盛或克制者過弱,反向欺凌本該克制己方的屬性。此現象打破了五行相克的正常秩序,形成逆向制約的異常關係。《素問·五運行大論》明確闡述:「氣有餘,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;其不及,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,己所勝輕而侮之。」
五行相侮的運行規律
五行相克本為金克木、木克土、土克水、水克火、火克金。相侮則是此關係的逆向表現,例如:
- 木侮金:木氣過亢(如肝火熾盛)或金氣虛弱(如肺氣不足),導致肝木反向抑制肺金,臨床可見咳嗽、胸脅脹痛等肝木犯肺之證。
- 火侮水:心火過盛或腎水虧虛時,火反克水,出現心煩失眠、口舌生瘡兼見腰膝酸軟等水火不濟之象。
- 土侮木:脾土壅滯(如濕阻中焦)時,可能抑制肝木疏泄,引發脘腹脹滿、情緒抑鬱等土壅木鬱之候。
形成機制
相侮的發生與五行之氣的盛衰密切相關:
- 己方過盛:某一行氣勢強盛,不僅不受本該克制己方的制約,反而壓制對方。如肝火亢盛(木旺)時,不僅不受肺金(金本克木)約束,更灼傷肺陰。
- 對方過弱:本該克制己方的一行虛衰,無力制約,反遭逆向欺凌。如腎陽虛衰(水弱)時,難以制約心火(火侮水),出現虛火上炎之症。
典籍理論基礎
《黃帝內經》多次論及相侮的病理意義,強調五行生克失常與疾病的關聯。除《五運行大論》外,《氣交變大論》亦云:「侮反受邪,寡於畏也」,指出五行失調後,原本受克制的一方因無所畏懼而反客為主,導致臟腑功能紊亂。
與相乘的區別
相侮常與「相乘」並提,二者皆屬五行異常克制,但方向不同:
- 相乘:順向過度克制(如木氣過強乘土)。
- 相侮:逆向反常克制(如木氣過強侮金)。
相乘與相侮可同時發生,如肝鬱化火時,既可乘脾(木乘土),亦能侮肺(木侮金)。
臨床表現舉隅
相侮的具體病症取決於涉及臟腑,例如:
- 金虛木侮:肺氣虛弱遭肝木反克,症見乾咳少痰、脅痛易怒。
- 水虧火侮:腎陰不足致心火獨亢,症見心悸失眠、潮熱盜汗。
此類證候需透過調節五行平衡(如滋水制火、培土生金)以恢復正常生克關係。
相侮理論體現中醫「動態平衡」的核心思想,不僅解釋病理機轉,亦為辨證論治提供重要依據,深化對臟腑間複雜互動的認識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