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相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相須
相須為中藥學術語,屬藥物「七情」之一,首載於《神農本草經》。其意指兩種性味、功效相近的藥物配合使用,可彼此協同,增強原有療效。此配伍原則體現中醫「增效」的用藥思想,是臨床組方之核心手法。
核心特點
- 同類相輔:相須之藥多屬同類,或功效高度相似。如:
- 石膏與知母:二者均歸肺、胃經,具清熱瀉火之效,合用後退熱除煩之力倍增,常見於白虎湯中。
- 大黃與芒硝:同為瀉下峻藥,大黃攻積導滯,芒硝軟堅潤燥,配伍後通腑瀉熱之效尤著,如大承氣湯。
-
協調互補:雖功效類近,然藥物作用機理或有差異,相須能使藥力更全面。例如:
- 麻黃與桂枝:麻黃宣肺發汗,桂枝解肌透表,合用則發汗解表之力更強,為風寒表實證之經典組合。
-
經典藥對:中醫積累豐富相須藥對,如桑葉配菊花共治風熱目赤,金銀花配連翹共奏解毒消癰之效。
理論基礎
相須配伍符合《內經》「君臣佐使」的組方邏輯,屬「臣藥」間的協同關係。《傷寒論》等典籍中,相須組合頻現,反映古人對藥物交互作用的深刻觀察。其機理可從中藥「性味歸經」解讀:同經同性的藥物配伍,氣味相投,作用靶點重叠,故能相得益彰。
與其他配伍之別
- 相使:主藥輔藥分明,如黃芪(補氣)配茯苓(利水),氣行則水行。
- 相須:兩藥地位平等,如三黃(黃芩、黃連、黃柏)並用,清熱燥濕之效同步提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