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消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[消癧] 中醫針灸經外奇穴專論

一、穴位源流與定義
消癧為經外奇穴,首載於清代《針灸集成》,其定位法融合中醫「同身寸」與繩量測法,屬民間驗穴轉化之臨床用穴。《經外奇穴治療訣》正式列名,專治瘰癧(淋巴結結核或慢性炎症),體現中醫「以痛為腧」「病竈對應取穴」之治療思想。

二、穴位定位技術解析

  1. 傳統測量法

    • 取繩繞頸項一週,對齊結喉水平,繩長與頸圍等長。
    • 將繩一端置於大椎穴(第七頸椎棘突下),垂直向下延伸至脊椎,繩末端為基準點。
    • 再量患者口角間距(約「一」字長度),以此距中分為二,橫向置於脊背基準點,兩端外開半寸即為消癧穴。
    • 現代簡化定位:大椎穴下相當於頸圍長度之脊椎處,旁開0.5寸(約同身寸1/2)。
  2. 解剖對應
    位於督脈與膀胱經之間,深層對應斜方肌、菱形肌,鄰近肺俞、魄戶等穴,與「肺主皮毛」「衛氣循行」相關。

三、中醫理論與適應症

  1. 瘰癧病機
    中醫歸因於「肝鬱化火」「痰凝氣結」,或肺腎陰虛所致虛火煉液成痰,結於頸項。消癧穴鄰近肺俞,可調肺氣以化痰;旁近膀胱經,通太陽經氣而散結。
  2. 治療作用

    • 艾灸温通:艾炷灸3-7壯,利用温熱刺激引氣血至病所,散寒化痰。
    • 經氣調控:穴位所在為「陽脈之海」督脈與「多血少氣」膀胱經之交滙區,可平衡氣血,疏泄三焦鬱火。

四、歷代醫家應用補充

  • 《醫宗金鑑》提出「瘰癧多緣恚怒生」,指出情志致病與肝膽經絡相關,灸消癧配合太衝、陽陵泉可增強疏肝效果。
  • 近代針灸家承淡安於《中國針灸學》中強調,此穴宜配合肘尖穴(屈肘時鷹嘴凸起處)同灸,上下配合以通調手少陽三焦經氣。

五、穴名考據
「消」喻消散病邪,「癧」專指瘰癧,穴名直指功能,體現中醫「以效命名」特色,與天井、翳風等治瘰癧要穴形成互補。

(全篇依古法理論闡述,未涉及現代醫學比較或臨床建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