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消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消脾

釋義
消脾為中醫病名,屬消渴病之一,又稱「中消」,指因脾經燥熱所致,以多食易飢、小便頻數為主要表現的症候。其病機核心在於脾胃功能失調,燥熱內生,使水穀精微無法有效輸布,反趨下泄。

病機與證候

  1. 脾經燥熱
    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。若長期飲食不節(如嗜食肥甘厚味),或情志鬱結化火,可導致脾陰耗傷、胃火亢盛,形成燥熱內蘊之態。燥熱灼傷津液,使水穀入胃後難以化生為氣血,反而急速下趨膀胱,故見「食物易化,皆為小便」。
  2. 轉食轉飢
    因胃火熾盛,腐熟水穀之力過亢,雖多食卻不得濡養肢體,故患者雖頻繁進食仍感飢餓,即《證治要訣》所言「轉食轉飢」。此症常伴隨口乾、口渴、形體消瘦等陰津虧耗之象。

與消渴病的關聯
消渴病分上、中、下三消,消脾屬中消,與上消(肺燥多飲)、下消(腎虛多尿)有別,然三者在病機上常相互影響。中消若遷延不癒,燥熱傷及腎陰,可轉為下消;反之,腎水不足亦可能上灼脾胃,加重中消症狀。

古代文獻補充
除《證治要訣》外,《醫學綱目》亦提及:「中消者,胃也,由脾胃燥熱,消穀善飢。」進一步強調脾胃燥熱與消穀之間的關聯。治療上,歷代醫家多主張清胃瀉火、健脾生津,如用「玉女煎」或「白虎加人參湯」加減,兼顧清熱與養陰。

補充病機分析
消脾的形成亦可能與「脾陰虛」相關。清代《慎齋遺書》指出:「脾胃陰虛,則燥火內動,消灼津液。」此類患者除典型多食易飢外,可能伴隨舌紅少苔、脈細數等陰虛內熱之象,治療需側重滋養脾陰,如選用「沙參麥冬湯」合「益胃湯」加減。

現代中醫觀點
當代中醫認為,消脾症狀與現代醫學的「糖尿病」部分表現相似,但中醫辨證更注重整體與臟腑關係。臨床除清熱養陰外,亦會考量是否兼有氣滯、血瘀、濕濁等病理因素,隨證加減行氣、化瘀、化濕之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