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消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消痞
(治療學術語・消法之一)
定義
消痞為中醫治法之一,指通過行氣、化痰、散結等手法,消除體內因氣機阻滯、痰食停積或血瘀結聚所形成的 痞證。痞證分為兩類:
- 有形之痞(積):觸之堅硬,固定不移,如胸脅下腫塊,屬「癥積」範疇。
- 無形之痞(滿):以脹悶痞塞為主要表現,如脘腹痞滿,多因氣滯、痰濕或食積所致。
核心機理
- 氣滯為本:肝鬱氣滯、脾胃升降失常為常見病因,易致痰、食、瘀等病理產物鬱結。
- 痰瘀互結:久病入絡,氣滯漸成血瘀;痰濕凝聚則加重痞塊形成。
分類與方藥
-
消痞化積
- 適應證:癥積腫塊(如肝脾腫大),質硬拒按,舌紫暗或有瘀斑。
- 代表方:
- 鱉甲煎丸(《金匱要略》):重用鱉甲軟堅散結,配合蟅蟲、桃仁等活血破瘀,兼以柴胡、黃芩調和少陽,主治瘧母、癥瘕。
- 桂枝茯苓丸:化瘀消癥,適用於婦人宿有癥塊。
-
消痞化滿
- 適應證:脘腹痞滿脹痛,按之濡軟,噯氣痰多,苔厚膩。
- 代表方:
- 枳實消痞丸(失笑丸・《蘭室秘藏》):以枳實、厚朴行氣除滿,黃連、乾薑辛開苦降,佐麥芽、茯苓健脾消食,主治脾虛氣滯、寒熱錯雜之痞滿。
- 半夏瀉心湯:寒熱平調,針對心下痞滿伴嘔逆、腸鳴。
相關治法延伸
- 行氣消痞:如 香砂六君子湯 補脾行氣,治虛痞。
- 痰瘀同治:若痰濁夾瘀,可配 二陳湯 合 丹參飲 化痰活血。
古籍佐證
- 《醫宗必讀》云:「積者,推之不移,成於五臟,多屬血病;聚者,推之則移,成於六腑,多屬氣病。」
- 《景岳全書》強調:「治痞滿當分虛實,實痞宜疏散,虛痞宜溫補。」
(全文聚焦中醫理論與傳統治法,不涉現代醫學建議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