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消上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消上
病證名,屬小兒消渴證型之一。根據清代醫家陳復正所著《幼幼集成》記載,消上之證因「心火動而消上」,其病機為心火亢盛,移熱於肺,致使津液耗傷,發為上消。臨床表現為口渴引飲,飲後仍覺燥渴不解,此為心火上炎、肺燥津傷之象。
病因病機:
消上主要與心、肺二臟相關。心屬火,主血脈而行神明,若心火熾盛,上灼肺金,則肺陰受損,津液不布,遂見煩渴多飲。此證與「上消」(泛指以口渴多飲為主症的消渴)類似,但更強調心火亢盛之病本。
治法:
- 滋陰養液:首選《幼幼集成》所載之蓮花飲,其方多由甘寒養陰、清心潤肺之品組成,如天花粉、麥冬、生地等,旨在清心火、滋肺陰。
- 潤燥養心:後續可配合生津四物湯(四物湯加減化裁),以養血生津、潤燥止渴。四物湯本為調血要方,加入生津之品如知母、石斛,可助心陰得復,肺燥得潤。
辨證要點:
- 舌脈:舌紅少津,舌尖尤甚(心火上炎之徵),脈細數或洪大。
- 兼證:或見心煩失眠、小便赤黃等心火內擾之象。
與其他消渴證之區別:
消上特指心火引動之消渴,與中消(脾胃燥熱)、下消(腎陰虧虛)病位不同,治法亦有差異。後兩者多從清胃瀉火或補腎固精論治,而消上重在清心潤肺。
古籍補充:
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心移熱於肺,傳為鬲消」,與此證機理相通,可互為參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