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消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消腎
消腎,又稱腎消,是中醫病名之一,首見於北宋官修醫書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三。此病症屬於消渴病範疇,特指與腎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的一類消渴證候。
歷史源流
《聖濟總錄》作為宋代重要的醫學典籍,將消腎歸納於"消渴門"中,標誌著古代醫家對消渴病與腎臟關係的深入認識。該書雖僅簡述"消腎即腎消",但已明確區分此症與其他類型消渴的不同。
中醫病理機理
在中醫理論中,消腎的主要病機為:
- 腎陰虧虛:腎陰不足導致虛火內生,上灼肺胃,表現為口渴多飲、小便頻數
- 腎陽衰弱:腎陽虛衰不能蒸騰津液,導致水液代謝失常
- 陰陽兩虛:病情日久可發展為腎之陰陽俱虛的複雜證候
臨床表現
典型症狀包括:
- 多尿且尿色清白(與上消、中消之尿黃區別)
- 腰膝酸軟無力
- 耳鳴眩暈
- 形體消瘦
- 面色黧黑或㿠白
- 陽痿早泄或月經不調(伴隨性功能障礙)
辨證分型
歷代醫家將其分為幾種常見證型:
- 腎陰虛型:口乾舌燥、五心煩熱、舌紅少苔
- 腎陽虛型:畏寒肢冷、小便清長、舌淡胖
- 陰陽兩虛型:兼具上述症狀,病情較重
在中醫經典理論中,消腎被視為消渴病的晚期階段,較上消(肺消)、中消(胃消)更為深重,預後相對較差。其治療需注重補腎固本,調整腎之陰陽平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