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消痰平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消痰平喘

消痰平喘為中醫治痰法之一,專治痰濁壅盛、肺氣上逆所致之痰喘證。此證多因脾失健運,聚濕生痰,痰濁上犯於肺,阻滯氣機,肺失宣降而發病。臨床表現為咳喘痰多色白,質黏稠或清稀,胸悶痞滿,食慾不振,舌苔白膩或滑膩,脈象多見滑脈或弦滑。

核心病機與辨證

中醫認"肺為貯痰之器,脾為生痰之源",消痰平喘法不僅需化痰止咳,更需調理脾肺,標本兼治。痰濁阻塞肺絡,使氣機升降失常,故見胸悶氣逆;痰濕困脾,則納呆食少;苔膩脈滑均為痰濕內停之象。

常用方劑

1. 三子養親湯

組成:白芥子、蘇子、萊菔子。
功效:降氣化痰,止咳平喘。
應用:白芥子溫肺化痰,利氣散結;蘇子降氣化痰,止咳平喘;萊菔子消食導滯,降氣化痰。三藥合用,共奏消痰降逆之效,尤適合痰多氣逆、胸膈滿悶之證。

2. 二陳湯加減

組成: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。
功效:燥濕化痰,理氣和中。
應用:若痰濕較重,可加杏仁、厚朴以降氣平喘;寒痰者加乾薑、細辛,熱痰者加黃芩、瓜蔞以清化熱痰。

3. 定喘湯

組成:麻黃、白果、蘇子、杏仁、半夏、桑白皮、款冬花、黃芩、甘草。
功效:宣肺化痰,止咳平喘。
應用:適合風寒外束,痰熱內蘊之咳喘痰黃者。

治法配伍要點

  1. 化痰為主,佐以降氣:痰祛則氣順,故常用半夏、陳皮、白芥子等化痰藥,配伍蘇子、杏仁等降氣之品。
  2. 兼顧脾胃:痰源於脾,可酌加白朮、茯苓健脾祛濕,以絕痰之源。
  3. 辨痰之寒熱:寒痰宜溫化(如乾薑、細辛),熱痰宜清化(如瓜蔞、浙貝母)。

消痰平喘法廣泛運用於慢性支氣管炎、哮喘、肺氣腫等呼吸系統疾病,屬中醫痰濕阻肺證者,其特色在於標本兼治,既化痰止咳,又調理臟腑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