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消息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消息」釋義
「消息」一詞於中醫典籍中,具有多重深意,其運用隨文脈而異,主要涵蓋以下兩種核心涵義:
一、體察斟酌病情
此用法見於《傷寒論·辨霍亂病脈證並治》:「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,當消息,和解其外,宜桂枝湯小和之。」此處「消息」意指醫者需細緻觀察病情變化,權衡病機之進退深淺。當霍亂患者嘔吐下利雖止,然周身疼痛未除,顯示表邪未盡,此時醫者當審度患者正氣強弱與邪氣殘留程度,選擇適宜之解表法。張仲景以桂枝湯「小和之」,正體現「消息」之理——既非峻汗傷正,亦非放任表邪,乃透過藥量調節(如減輕桂枝、芍藥之量)與服法控制(如啜熱稀粥助藥力),達到調和營衛而不過汗之效。此種「消息」功夫,實為中醫辨證論治「觀其脈證,知犯何逆,隨證治之」之具體實踐。
二、飲食藥餌調養
《金匱要略·瘧病脈證並治》載:「弦數者,風發也,以飲食消息止之。」此處「消息」轉指透過飲食或藥物調攝以平息病勢。瘧疾脈見弦數,多因風熱內動,然患者若正氣已虛或病勢尚輕,則不宜驟用峻劑,可藉飲食性味之偏(如甘涼滋潤之品制風熱,或甘溫補益之品扶正氣)逐步調理。此概念延伸至後世「食療」體系,如《飲膳正要》強調「調順四時,節慎飲食」即屬廣義之「消息」法則。唐代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更明言「安身之本,必資於食……不知食宜者,不足以存生」,將「消息」提升為養生治病之常法。
學術延伸
「消息」一詞於中醫診療中,實隱含「動態平衡」之哲學思維。《周易·豐卦》云:「天地盈虛,與時消息」,醫家取其「陰陽消長」之意,轉化為臨床處置之彈性原則。如《醫學源流論》論制方時強調「因病而推移」,即要求醫者根據患者體質、時令、地域等差異,靈活調整治法與藥量。宋代錢乙治小兒病尤重「消息」,其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中多見「量兒大小虛實加減」之囑,蓋因小兒臟腑嬌嫩,病情傳變迅捷,用藥更需如持秤然,隨時權衡輕重。
明清溫病學派進一步發展「消息」概念,葉天士《外感溫熱篇》提出「在衛汗之可也,到氣才可清氣,入營猶可透熱轉氣」等治則,實為對溫邪傳變階段的精細「消息」。吳鞠通《溫病條辨》中銀翹散之煎服法注明「香氣大出即取服,勿過煮」,亦體現對藥性揮發與病機輕重的微妙權衡,此皆「消息」思維之具體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