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消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消心
消心為中醫病名,屬三消症之一,又名「上消」,主要指因心火上炎,灼傷肺津,而致口渴多飲、小便頻多之證。其病機以心火亢盛為主,火性炎上,耗傷肺胃陰液,故見煩渴引飲;心火下移小腸,則小便頻數。此證多見於消渴病(類似現代醫學之糖尿病)初期,或熱病傷陰階段。
病因病機
- 心火亢盛:七情過極、勞心過度,或長期嗜食辛辣厚味,導致心火內生,上燔肺金。
- 陰津耗傷:火熱灼肺,肺失敷布,津液不能上承,故口乾舌燥,需頻繁飲水自救;心火下移小腸,則津液直趨膀胱,形成「飲一溲一」之症。
- 飲食不節:過食辛熱肥甘,助火生熱,加重心火熾盛。
臨床表現
- 多飲:口渴劇烈,飲水量多,喜冷飲。
- 多尿:小便清長,頻次增多,尤以夜間為甚。
- 舌脈特徵:舌質紅,舌尖尤甚,苔薄黃或燥;脈數或洪大,反映火熱內熾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以「清心降火、生津止渴」為原則,常用方劑如下:
- 半夏瀉心湯(《傷寒論》):黃芩、黃連苦寒瀉心火,半夏降逆和胃,乾薑辛開苦降,參、草、棗益氣生津,適於心火兼脾胃不和者。
- 消渴方(《丹溪心法》):黃連、天花粉、生地黃清熱生津,藕汁、人乳養陰潤燥,專治上消陰傷。
- 白虎加人參湯(《傷寒論》):石膏、知母清肺胃熱,人參益氣生津,適用於熱盛津傷甚者。
相關概念辨析
- 三消分證:上消(消心)以多飲為主,中消(消中)多食易飢,下消(消腎)多尿混濁,三者病機各異但互有關聯。
- 與現代醫學連結:消心症狀近似糖尿病之「多飲多尿」,但中醫更強調火熱與陰虛的內在失衡,而非單純血糖代謝問題。
中醫認為消心屬熱證,治療需辨明虛實,實者瀉火為主,虛者兼顧養陰,臨證時宜結合四診詳察病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