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消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消中

病名:消中又稱「中消」,出自《素問·腹中論》,為三消(上消、中消、下消)病症之一。其核心病機為脾胃燥熱,津液耗傷,主要表現為多食易飢、口乾引飲、大便硬結及小便混濁如米泔等症。《雜病源流犀燭·三消源流》載其特徵為「多食善飢,口乾飲水,大便硬,小便如泔」,反映中焦熱盛、消穀耗津之象。

別名與文獻記載

  1. 內消:見於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三,描述為「不渴而多瘦」,強調陰虛內熱、形體消瘦之貌,此名突顯內熱灼津、不因外感而發之特點。
  2. 痟中: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五十三提出「吃食多而飲水少,小便少而赤黃」,指出其與上消(多飲)之別,偏重胃火熾盛、耗傷水穀之病理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消中多因長期飲食肥甘厚味、情志化火,或先天稟賦不足,導致胃火亢盛,運化過度。

  • 胃熱熾盛:胃火灼傷陰津,故見消穀善飢、口渴多食。
  • 脾陰耗損:脾失濡潤,運化失司,水穀精微直趨下焦,則小便混濁如膏。
  • 氣陰兩虛:久病可累及氣陰,形成虛實夾雜之證,如《醫學心悟》所言:「中消者,中焦病也,多食善飢,胃熱消穀。」

與其他消症的區別

  • 上消(肺燥):以多飲為主,屬肺熱津傷。
  • 下消(腎虛):以多尿、尿甜為特徵,責之腎陰虧虛或陰陽兩虛。
    消中則居中焦,病位在脾胃,以多食為標誌,與二者有明顯差異。

治法與方藥
歷代醫家對消中的治療注重清胃瀉火、滋陰潤燥,常用方劑如:

  • 白虎加人參湯:清胃熱、益氣生津,適用於熱盛津傷。
  • 玉女煎:滋陰清火,針對胃熱兼腎陰不足者。
  • 調胃承氣湯:若兼腑實便秘,可通腑泄熱。

附註:消中一證雖以「中消」為通用名,然古籍中別稱繁多,辨析時需結合具體症狀與病機。後世醫家對此症之論述,可參見《證治準繩》、《景岳全書》等,進一步探討其虛實轉化與兼夾證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