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消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消濁 是小兒消渴的一種病證名稱,又稱腎消或下消。消濁的特點是小便渾濁,類似膏脂的顏色。消濁的治療主要以滋陰清熱為主,可以使用加味地黃湯或者四物湯加蓮子、知母、芡實、麥冬等藥物。

根據《幼科鐵鏡》的記載,《幼幼集成》認為消濁是因為火動消腎,將熱量移動到膀胱所致。肺胃的熱邪久久不清,會導致津液耗傷,表現為口渴多飲、小便頻數、尿量多、尿色黃、大便乾燥等症狀,同時也會導致腎陰受損,表現為小便渾濁、色如膏脂。此外,肺胃熱氣會繼續影響膀胱,導致小便渾濁、色如膏脂。

加味地黃湯是一種常用的治療消濁的方劑,其成分包括熟地、山藥、山茱萸、茯苓、澤瀉、丹皮、白朮、桂枝和甘草。四物湯則由當歸、川芎、白芍和熟地黃組成。另外,蓮子、知母、芡實和麥冬等藥物也具有滋陰清熱的作用,可以被加入到四物湯中使用。

預防消濁的方法主要是注意飲食調養,避免攝入辛辣、油膩和燥熱的食物。平時要多喝水,確保正常的排便。如果出現口渴多飲、小便頻數、尿量多、尿色黃、大便乾燥等症狀,應及早尋求醫生的協助和診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