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消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消濁,病證名。小兒消渴之一。又稱腎消、下消。
《幼科鐵鏡》:「消濁,火動消腎,移熱於膀胱。」
《幼幼集成》:「乃上消之傳變,肺胃之熱久不清,乃至動而消腎,移熱於膀胱,小便渾濁,色如膏脂,名曰下消。」
治宜滋陰清熱,用加味地黃湯,或四物湯加蓮子、知母、芡實、麥冬。
消濁,是小兒消渴的一種。小兒消渴,是指小兒因陰虛火旺,津液耗傷,出現口渴多飲、小便頻數、尿量多、尿色黃、大便乾燥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等症狀。消濁是小兒消渴的一種,其主要特點是小便渾濁,色如膏脂。
消濁的病因,主要是肺胃之熱久不清,導致火動消腎,移熱於膀胱。肺胃之熱,是指小兒肺和胃的熱邪。肺主水,胃主水谷,肺胃之熱久不清,會導致津液耗傷,出現口渴多飲、小便頻數、尿量多、尿色黃、大便乾燥等症狀。火動消腎,是指肺胃之熱久不清,導致腎陰受損,出現小便渾濁,色如膏脂等症狀。移熱於膀胱,是指肺胃之熱久不清,導致膀胱熱盛,出現小便渾濁,色如膏脂等症狀。
消濁的治療,以滋陰清熱為主。可以用加味地黃湯,或四物湯加蓮子、知母、芡實、麥冬等。加味地黃湯由熟地、山藥、山茱萸、茯苓、澤瀉、丹皮、白朮、桂枝、甘草組成。四物湯由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組成。蓮子、知母、芡實、麥冬都是滋陰清熱的藥物。
消濁的預防,主要是注意飲食調養,避免過食辛辣、油膩、燥熱的食物。平時要多喝水,保持大便通暢。如果出現口渴多飲、小便頻數、尿量多、尿色黃、大便乾燥等症狀,要及早到醫院就診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