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蕭炳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蕭炳,唐代著名藥學家,號蘭陵處士,蘭陵(今屬山東省)人。其生平雖未見詳載於正史,然於中醫藥學史上留名,主要因其所撰《四聲本草》一書。此書為中醫本草文獻中獨具特色的著作,反映唐代藥學分類與音韻學結合的學術傾向。
《四聲本草》之特色
蕭炳創新性地以藥名的首字音韻為分類依據,依四聲(平、上、去、入)編排,將藥物分為五卷。此種編纂方法有別於傳統《神農本草經》的「三品分類」(上、中、下藥),或《新修本草》的自然屬性分類(草木、蟲獸、礦石等),體現唐代藥學家對語言學與藥學關聯性的探索。雖原書已佚,但部分內容經《證類本草》轉引得以留存,如藥性、主治等記載,可窺其學術一斑。
學術價值與影響
- 音韻與藥學的結合:
蕭炳將音韻學應用於本草分類,可能受唐代韻書興盛(如《切韻》)的影響。此分類法便於記憶與檢索,尤其適合當時醫家口傳心授的學習模式。 - 藥性記載的傳承:
佚文顯示,蕭炳對藥物性味、功效的論述承襲前代經驗,並融入唐代用藥新知。例如《證類本草》引其對某些藥物的「七情配伍」(單行、相須、相使等)記載,反映其對臨床配伍的重視。 - 唐代本草學的過渡性角色:
在《新修本草》(官方藥典)與《本草拾遺》(陳藏器著)之間,蕭炳的著作代表民間藥學家對本草整理的另一種嘗試,補充了官方文獻未盡之處。
歷史定位
蕭炳其人其書,雖非唐代主流藥學代表,但其獨特的分類思想與務實的藥性記錄,為後世提供了一種跨學科(音韻與醫學)的研究範例。宋代《證類本草》對其內容的引用,亦說明其學術價值曾獲後代醫家認可,成為中醫本草文獻鏈條中不可忽視的一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