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膀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「小膀骨」為中醫解剖名詞,乃前臂橈骨(外側)與尺骨(內側)之統稱,合稱「臂骨」。此名源自古籍,與「大膀骨」(肱骨)相對應,體現中醫「筋骨相連」之整體觀。

在中醫理論中,小膀骨屬「臂骨」範疇,為手三陽經與手三陰經循行所過之處,與經絡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橈骨近端連接肱骨,尺骨遠端構成肘關節「鵲骨」(鷹嘴),二者共同協調前臂旋轉(「回旋」功能)。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提及:「臂骨者,自肘至腕,有正輔二根」,即指橈骨(輔骨)與尺骨(正骨)相互為用,主司屈伸收展。

傳統骨傷科中,小膀骨損傷稱為「騎馬墜」、「跌仆折傷」,常見「橈骨前端脫位」(「曲瞅捽傷」)或尺骨幹折斷。治法強調「接骨續筋」,手法復位後以杉皮或竹片固定,配合活血化瘀藥外敷(如七厘散),輔以內服「正骨紫金丹」調理。

需特別指出,中醫視小膀骨不僅為形骸結構,亦與臟腑相關聯:《靈樞·經脈》載,手太陰肺經「循臂內上骨下廉」,手陽明大腸經「循臂上廉」,説明其生理病理可反映肺與大腸氣機盛衰。如外感風邪襲經,可致小膀骨周圍「筋結」疼痛,此即經筋理論之體現。

歷代醫家對小膀骨的描述散見於《傷科匯纂》、《證治準繩》等,現代中醫骨科學則結合解剖學,深化對其生物力學與手法整復之研究,然其核心仍不離「筋骨並重、動靜結合」之傳統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