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痹

病名,屬痹證之一,指邪氣侵襲孫絡,隨脈往來而發生的痹證。因邪氣未深滯筋骨,病位較淺,故稱「小痹」。

病因病機
小痹多因外感風、寒、濕等邪氣,侵襲人體肌表孫絡所致。孫絡為經絡系統中最細小的分支,遍布體表,主司氣血滲灌。邪氣初客孫絡,未及深入大經或筋骨,故表現為病情較輕、範圍局限。其特點為邪隨脈絡往來遊走,病症時作時止。

臨床表現
常見局部肌膚麻木、酸痛,或見隱約掣痛,痛處不定,呈遊走性。症狀多輕微,偶遇外邪誘發則加重,氣血調和後可自行緩解。

治法與應用
《素問·氣穴論》提出:「其小痹淫溢,循脈往來,微針所及,與法相同。」即以微針(如毫針)淺刺孫絡,疏調氣血,驅邪外出。張志聰於《黃帝素問靈樞合纂》注云:「小痹者,謂邪始入於皮膚,未傷筋骨。脈,謂孫絡脈也。」強調治療當以輕淺手法為主,避免過度攻伐。後世針灸亦沿用此理,取阿是穴或鄰近絡脈點刺,配合行氣手法,以宣通絡脈為要。

與其他痹證鑑別
小痹與「大痹」相對,後者邪深犯筋節骨縫,症見劇痛、屈伸不利;而小痹僅涉淺表絡脈,病症較輕。此外,「行痹」「痛痹」「著痹」等之分,多屬邪已內傳,病位較深,需結合整體辨證。

此證雖輕,然若失治,邪氣可能內傳,故早期調治甚為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