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便不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便不禁

證名,又稱小便失禁,指清醒時小便自出而不自覺,或小便頻數難以自制之症。此證多因臟腑虛損、氣化失常所致,臨床須辨其寒熱虛實,以施治則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小便之約束有賴於腎氣固攝膀胱氣化三焦通調。若臟腑功能失調,可致小便失控,主要分以下幾類:

  1. 虛寒證:多因腎陽不足、膀胱虛冷,失於溫煦固攝,症見小便自遺、尿色清長、畏寒肢冷。
  2. 熱證:因濕熱下注或心火下移膀胱,症見小便頻急、尿色黃赤、伴有灼熱感。
  3. 肺脾氣虛:肺主通調水道,脾主升清,若氣虛下陷,津液不固,則小便失禁。
  4. 情志失調:如肝氣鬱結化熱,迫注膀胱,或心氣不足、恐懼傷腎,皆可致小便失控。
  5. 其他因素:中風、癲癇或熱病昏迷時,神明失守,亦可見小便失禁。

辨證分型與治法

  1. 肺脾氣虛

    • 表現:小便失禁、氣短乏力、面色晄白,或伴有脫肛、子宮下垂。
    • 治法:補益中氣,升提固攝。
    • 方藥補中益氣湯(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升麻等)。
  2. 腎與膀胱虛冷

    • 表現:小便頻數或遺尿、腰膝酸軟、畏寒喜溫。
    • 治法:溫腎固脬。
    • 方藥菟絲子散(菟絲子、肉蓯蓉、桑螵蛸等)、固脬丸(益智仁、山藥、烏藥)、家韭子丸(韭子、鹿茸、龍骨)。
  3. 心氣不足

    • 表現:恐懼時遺尿、心悸怔忡、失眠多夢。
    • 治法:養心安神,益氣固澀。
    • 方藥歸脾湯(人參、黃芪、龍眼肉、酸棗仁)。
  4. 膀胱濕熱

    • 表現:小便短赤、尿急灼痛、小腹脹滿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利濕。
    • 方藥四苓散合三黃湯(茯苓、澤瀉、黃芩、黃柏)、神芎導水丸(大黃、滑石、牽牛子)。
  5. 肝鬱化熱

    • 表現:脅腹脹痛、尿意急迫、情緒波動時症狀加重。
    • 治法:疏肝解鬱,清熱通淋。
    • 方藥逍遙散加減(柴胡、白芍、梔子、車前子)。

其他相關證候

  • 熱病神昏中風所致者,多因邪閉心包,需以開竅醒神為主,如安宮牛黃丸
  • 老年腎衰久病體虛者,常見陰陽兩虛,宜用金匱腎氣丸滋腎培元。

小便不禁一證,需詳辨病機,結合四診,方能對證施治。古籍《諸病源候論》言:「小便不禁者,腎氣虛弱,不能制約故也。」強調腎氣之重要性,臨床治療亦當重視調補根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