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便不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便不利(排尿困難)

證名,指小便排出量減少、排尿艱澀,甚或完全閉塞不通之症。首見於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。中醫認為,小便不利與臟腑氣化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尤以肺、脾、腎三髒及三焦水道通調為關鍵。其病因病機可分為三類,辨證治療各異:

一、化源不足,津液虧耗

因陰虛內熱、大汗亡陽、劇烈吐瀉,或失血過多等,導致津液耗傷,無水下輸膀胱。此類小便不利,切忌盲目滲利,當以滋陰養血、益氣生津為治。

  • 常用方劑
    • 增液湯(《溫病條辨》):玄參、麥冬、生地,滋陰增液,適用於熱病傷陰。
    • 人參養榮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氣血雙補,適於氣血兩虛。
    • 十全大補湯:溫補氣血,用於陽虛夾雜氣血不足。

二、水濕失運,氣化不利

因肺不通調、脾不轉輸、腎不氣化,或三焦決瀆失常,導致水液代謝障礙,停聚體內。治宜針對病位調節氣化功能:

  1. 肺氣失宣:肺為水之上源,肺氣壅滯則水道不通。
    • 治法:宣肺利水,提壺揭蓋。
    • 方藥生脈散加桔梗,益氣生津兼開提肺氣。
  2. 脾虛濕困: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。
    • 治法:健脾溫陽,行氣利水。
    • 方藥實脾飲(《濟生方》),以白朮、茯苓、厚朴等健脾滲濕。
  3. 腎陽衰微:命門火衰,膀胱氣化無權。
    • 治法:溫補腎陽,化氣行水。
    • 方藥八味腎氣丸(《金匱要略》),以附子、肉桂溫腎助陽。
  4. 三焦壅滯:濕熱蘊結,水道閉塞。
    • 治法:疏通三焦,分消走洩。
    • 方藥疏鑿飲子(《濟生方》),攻逐水濕,表裡分消。

三、尿蓄膀胱,排泄受阻

因實邪阻塞或氣機不暢,導致尿液滯留膀胱,排出受阻。宜辨明病性,對證施治:

  1. 肺熱氣壅:熱邪燔肺,下迫膀胱。
    • 治法:清洩肺熱,通利水道。
    • 方藥清肺飲(《證治匯補》),黃芩、桑白皮清降肺火。
  2. 熱結膀胱:濕熱下注,小便赤澀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利尿。
    • 方藥八正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,木通、滑石導熱下行。
  3. 氣機郁滯:肝鬱氣結,脬氣不利。
    • 治法:疏肝理氣。
    • 方藥沉香散(《金匱翼》),沉香、橘皮調氣通淋。
  4. 瘀腐阻塞:瘀血敗精,阻塞尿路。
    • 治法:化瘀散結。
    • 方藥抵當湯(《傷寒論》),水蛭、虻蟲破血逐瘀。
  5. 腎元虛衰:下焦虛冷,脬氣不化。
    • 治法:溫腎納氣。
    • 方藥濟生腎氣丸,補腎陽兼利水濕。
  6. 胞轉(膀胱扭轉):氣滯急症,小便猝閉。
    • 治法:急則開竅通閉。
    • 外治:針灸或導尿法等。

小便不利一症,牽涉多臟病機,臨床須詳辨虛實寒熱。虛證多在脾腎,實證常責肺肝,治療時需標本兼顧,調和氣化,以復水道通調之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