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便不通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小便不通,指小便排出困難,嚴重者尿液點滴難出。本症在古籍中名稱不一。《素問.宣明五氣論》稱癃",《素問.至真要大論》稱"不得小便",《素問.五常政大論。稱"癃閉",《素問.痹論》稱"胞痹"。《靈樞.經脈》稱"閉癃",《靈樞.本輸》篇稱"閉癃"、"溺閉"、"溺癃",《靈樞.邪氣臟腑病形》稱"癃"、"癃"。《景岳全書.癃閉論證》稱"小水不通"。《壽世保元》稱"溺溲不通"。本症與小便不利和小便疼痛應注意區別。小便不利為尿量少而不暢;小便疼痛指小便時尿道疼痛感。
【常見證候】
下焦濕熱小便不通:小便不通,常伴尿痛、尿頻、尿急,可有小便灼熱感,兼見口苦,渴不欲飲,大便不暢,舌質紅、苔黃膩,脈沉數或濡數。
肺氣壅滯小便不通:小便不通,胸悶,咳嗽氣急,呼吸不暢,大便秘結,舌質紅或淡紅,苔白或薄黃,脈濡數。
中氣不足小便不通:排尿困難,身疲氣短,納食減少,脘腹脹悶,小腹墜脹,大便稀溏,舌淡苔薄白,脈沉弱。
腎氣不足小便不通:小便排出無力,尿意頻頻又排尿困難,腰膝痠痛,四末不溫,舌質淡有齒痕,苔薄白,脈沉細而尺弱。
肝氣鬱結小便不通:小便不通或通而不爽,情志鬱結,多煩善怒,兩脇不舒,夜寐不安,多夢,口苦吞酸,舌紅苔薄黃,脈弦。
溺道瘀阻小便不通:尿液不能排出,或時通時閉,小腹脹滿疼痛,舌質紫暗可見瘀點,苔白或微黃,脈澀。
【鑒別分析】
下焦濕熱小便不通與肺氣壅滯小便不通:皆為實證。前者病在下焦,《諸病源候論.小便病諸候》:小便不通,由膀胱與腎俱有熱故也",濕熱阻滯膀胱或移熱於膀胱,濕熱互結,膀胱氣化失調,致小便不通。後者病本於上焦,而症現於下焦,肺為水之上源,肺氣失肅,水道通調不利,累及下焦而出現小便不通。鑒別點是:下焦濕熱者小便短黃,尿時灼熱疼痛感,肺氣壅滯者尿黃不甚,一般無灼熱感;下焦濕熱者主要表現下焦症狀,肺氣壅滯者則上下症狀俱現;下焦濕熱者見濕熱內蘊之象,肺氣壅滯者具氣滯表現。治療時,下焦濕熱小便不通從下焦入手,治以清利濕熱,通利小便,方選八正散;肺氣壅滯小便不通則宜下病上取,以提壺揭蓋法。如取嚏而探吐以開啟肺氣,日久釀熱者予清肺飲酌加通利小便之品。
中氣不足小便不通與腎氣不足小便不通:均屬虛證,小便困難皆為排尿無力。前者因脾氣素虛,或勞倦傷脾,或飲食不調耗傷中氣,氣虛乏力則無力排尿;後者病在腎,可因久病損傷腎陽,或年老體衰陽氣不足,或因縱慾傷腎,腎氣不化排尿無力。鑒別要點為:中氣不足者常見脾運不健和中氣下陷的表現,排尿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