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便不通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便不通
小便不通,又稱「癃閉」,為中醫證名之一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小便病諸候》。此證泛指排尿困難,甚或尿液完全無法排出之病症。中醫學認為,小便不通與三焦氣化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涉及肺、脾、腎、膀胱等臟腑功能異常,或因外邪、情志、瘀滯等因素阻滯水道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濕熱蘊結:濕熱之邪下注膀胱,阻遏氣機,致膀胱氣化不利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言:「熱入膀胱,則其氣急而小便難。」
- 肺氣壅滯:肺為水之上源,主通調水道。若肺氣失宣,津液輸布失常,可致水道不通,表現為小便點滴難出。
- 腎氣虧虛:腎主水液,司二便。腎陽不足則氣化無力,膀胱開闔失司;腎陰虧虛則津液耗傷,皆可致小便不通。
- 肝鬱氣滯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疏泄失常,影響三焦水液運行,導致小便澀滯或閉阻。
- 瘀血結石:瘀血內停,或尿路結石阻塞水道,阻礙尿液排泄,發為癃閉。
臨床表現
- 輕者排尿遲澀,尿線細弱,或需用力方能排出;
- 重者小便涓滴不通,小腹脹滿疼痛;
- 可伴隨腰痠膝軟、口苦咽乾、胸悶煩躁等兼證,依病機不同而異。
中醫辨證分型
- 膀胱濕熱證:小便短赤灼熱,或尿血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治宜清熱利濕,方用八正散加減。
- 肺熱壅盛證:兼見咳嗽氣促,咽乾口渴,苔薄黃,脈數。治宜清肺泄熱,方用清肺飲。
- 腎陽衰憊證:排尿無力,腰膝冷痛,面色晄白,舌淡苔白,脈沉細。治宜溫補腎陽,方用濟生腎氣丸。
- 肝氣鬱滯證:情志抑鬱,脅腹脹滿,脈弦。治宜疏肝理氣,方用沉香散。
- 尿路阻塞證:小便點滴而下,或尿中夾砂石,舌紫暗。治宜化瘀散結,方用代抵當丸。
古籍論述
- 《內經》云:「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」闡明膀胱氣化為排尿之關鍵。
- 《景岳全書》提出癃閉有「氣虛而閉」、「火邪結聚」等分型,強調辨虛實為綱。
小便不通為急重症之一,歷代醫家重視其辨證與速效救治,針灸或外敷法亦常配合使用,如取穴關元、三陰交以通調水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