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便赤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便赤澀

證名
首見於《素問·本病論》,屬中醫臨床常見症候,特徵為小便色澤偏赤、排出不暢且伴灼熱感。其病機核心多責之「熱客膀胱,水液不化」,然病因複雜,需分證而論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客熱下注:熱邪侵襲胞內(含三焦、腎與膀胱),循經下移,灼傷津液,致水道不利。此類證候常見於外感熱病後期或實熱內盛者,症見小便短赤、尿道灼痛,舌紅苔黃,脈數。
  2. 暑熱傷津:盛暑時節,陽氣外泄為汗,津液耗傷,上源不足則下焦水涸,故見汗多尿赤。《醫宗金鑒》稱此為「暑癃」,屬暑病變證,需清暑益氣、生津化液。
  3. 虛勞燥涸:五臟陰虛或久病失精血者,內燥叢生,津液枯竭,溺無所化,故見小便赤澀量少。此類證候不可妄用通利之品,當滋陰潤燥,如《景岳全書》所云:「真水不足,當補天一之源。」
  4. 淋證範疇:若赤澀伴頻急刺痛、小腹拘急者,屬「熱淋」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熱淋者,三焦有熱,氣搏於腎,流入於胞而成淋。」病位在膀胱與腎,需清熱通淋。

病理特點

  • 實證:以濕熱蘊結為主,溲赤如茶,質濃味臊,多見於青壯年或外感熱證。
  • 虛證:陰虛內熱所致,溺色淡紅或淺赤,量少澀滯,常見於虛勞、失血後或久病者。
  • 兼夾證:瘀熱互結者,可見尿中夾血絲;氣化不利者,多伴小腹脹滿。

中醫辨析要點

  • 察色:鮮紅多為心火下移,暗赤多屬腎陰虧虛。
  • 審因:外感熱病多兼表證;內傷所致常伴顴紅、盜汗。
  • 辨疼痛:溲時刺痛屬淋證,不痛者多為津虧。

相關古籍論述

  • 《蘭室秘藏》:「赤澀而痛者,火熱也;不痛者,虛也。」
  • 《證治準繩》強調虛證赤澀需「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」,用六味丸類方滋補腎陰。

此證需結合四診詳辨虛實,尤忌見赤即清、見澀即通,誤治易傷真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