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便多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便多(小便利多、漩多)
定義與基本概念
小便多乃中醫證候名稱,指排尿次數明顯增多而總尿量增加之病理現象,又稱「小便利多」或「漩多」。此症與西醫所謂之「多尿症」概念相近,然中醫特別強調其與臟腑功能失調之關聯性。《醫宗必讀》有云:「小便多者,下元虛冷,腎不攝水也。」明確指出其病機核心在於腎陽不足、固攝無權。
病因病機
主要病機
- 下元虛冷:腎陽虧虛,命門火衰,不能蒸化水液,導致津液直趨膀胱
- 腎不攝水:腎氣虛弱,封藏失職,膀胱失約,固攝無權
- 肺脾氣虛:上焦肺氣虛則治節失司,中焦脾虛則運化失常,水精不布而下注
相關臟腑
- 腎:為主臟,「腎主水」功能失調為關鍵
- 膀胱:與腎相表裡,腎陽不足則膀胱氣化不利
- 肺:為水之上源,肺氣虛則通調水道功能減退
- 脾:主運化水濕,脾虛則水液代謝異常
臨床表現
典型症狀
- 晝夜排尿次數明顯增多,尤以夜間為甚(夜尿頻多)
- 尿色清長,質地清稀,無明顯灼熱感
- 可伴有腰膝酸軟冷痛,畏寒肢冷
- 精神萎靡,面色㿠白
- 舌淡胖有齒痕,苔白滑,脈沉細無力
特殊類型
- 消渴病之小便多:伴隨多飲多食,尿量倍增,味甘甜,屬「下消」範疇
- 老年性小便多:因腎氣自然衰退,常見夜尿頻數
辨證分型
- 腎陽虛衰證
- 小便清長頻數,夜尿尤甚
- 腰膝冷痛,形寒肢冷
- 舌淡苔白,脈沉遲
- 腎氣不固證
- 小便頻數而量多,稍活動即欲如廁
- 伴有滑精早泄,婦女帶下清稀
- 舌淡,脈細弱
- 脾腎兩虛證
- 小便頻多,食少腹脹
- 大便溏薄,肢體倦怠
- 舌胖大,脈濡緩
治療原則與方法
內治法
-
溫腎固攝法(主法)
- 代表方劑:
- 附桂八味丸(金匱腎氣丸):溫補腎陽
- 玄兔丹:益腎固澀
- 鹿茸丸:補腎益精
- 縮泉丸(烏藥、益智仁、山藥):溫腎止遺
- 常用藥物:
- 補陽:附子、肉桂、鹿茸、補骨脂
- 固攝:益智仁、桑螵蛸、覆盆子、芡實
- 補氣:人參、黃耆、山藥
- 代表方劑:
-
隨證加減
- 兼脾虛者:加黨參、白朮、茯苓
- 兼肺氣虛者:加黃耆、五味子
- 陰陽兩虛者:加龜板、生地
外治法
-
灸療法
- 主穴:命門、關元、腎俞、三陰交
- 配穴:氣海、中極、膀胱俞
- 灸法:溫和灸或隔薑灸,每穴5-7壯
-
穴位敷貼
- 選用丁香、肉桂等溫陽藥物研末敷貼神闕穴
經典文獻論述
- 《黃帝內經》:「腎者,主蟄,封藏之本,精之處也。」
- 《諸病源候論》:「小便利多者,由膀胱虛寒,腎氣不足故也。」
- 《景岳全書》:「下消者,小便頻數,其色如膏。」
- 《類證治裁》:「腎氣不攝,則膀胱失約而小便數。」
小便多一症,中醫尤重辨別虛實,實者少有,虛者居多,臨床須詳察兼症,明辨病位,方可精準施治。歷代醫家重視溫補下元,然用藥宜剛柔相濟,固澀不忘通陽,方為上工之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