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便黃赤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便黃赤

小便黃赤,指尿液顏色較正常偏黃,甚或帶有紅色之證候。此證首見於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,為臨床常見症狀之一,多與臟腑功能失調、外邪侵襲或氣血津液代謝異常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小便之顏色與體內津液代謝、臟腑功能密切相關。正常尿液應為淡黃色,清澈透明;若見黃赤,多因熱邪內擾、陰虛火旺或陽氣虛衰所致,其病機可歸納如下:

  1. 肝熱下注:肝主疏泄,若肝經鬱熱,下注膀胱,則見小便黃赤,兼有尿頻澀痛,時覺凜凜惡寒,或伴寒熱往來。治法宜清肝瀉火,方選當歸龍薈丸加減。
  2. 陰虛火旺: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,灼傷津液,則小便短赤,伴咽乾口燥、口舌生瘡、心煩失眠,舌紅少津,脈細數。治宜滋陰降火,方用黃連阿膠湯。
  3. 腎陽虛寒:腎陽虛衰,氣化不利,陰寒內盛,陽不攝陰,亦可見小便色赤,並見足脛逆冷,脈沉澀。此為真寒假熱之象,治宜溫補腎陽,方選附子四逆湯。

此外,其他病證如黃疸、洩瀉、臌脹、水腫、多汗、熱淋等,亦可因濕熱蘊結或津液耗傷而導致小便黃赤,需結合具體病機辨證施治。

相關證候辨析

  1. 熱淋
    屬淋證之一,主因濕熱下注膀胱,氣化不利,症見小便頻急、灼熱刺痛、色黃赤,甚則尿血。治宜清熱利濕通淋,方用八正散或導赤散。
  2. 黃疸
    濕熱或寒濕鬱遏肝膽,膽汁外溢,不僅身目俱黃,小便亦黃赤如茶,甚則深褐色。濕熱者宜茵陳蒿湯清熱利濕,寒濕者宜茵陳朮附湯溫化寒濕。
  3. 津虧液耗
    因大汗、吐瀉或熱病傷津,津液不足,尿液濃縮,故見小便短黃。治宜生津增液,如沙參麥冬湯或增液湯。

臨床鑒別

  • 實熱證:小便黃赤而量少,伴口渴喜冷飲、舌紅苔黃、脈數。
  • 虛熱證:小便黃赤而短少,兼見五心煩熱、盜汗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。
  • 虛寒證:小便雖赤,但量多清長,兼見畏寒肢冷、舌淡苔白、脈沉遲。

小便黃赤一證,需辨清寒熱虛實,結合全身症狀綜合分析,方能準確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