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便渾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尿渾濁,簡稱為尿濁或溺濁,是指尿液不清澈,但在排尿時並無尿道澀痛的症狀。如果尿液渾濁且呈白色如泔漿,則稱為白濁。初始排尿時並不渾濁,但尿液留置稍長時間後會沉澱出像積粉一樣的物質,也屬於這種情況。

古書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將此情況稱為「溺白」。《諸病源候論·虛勞病諸候》則稱之為「白濁」,《丹溪心法》將其分為「赤濁」和「白濁」,《景嶽全書》則稱此情況為「遺濁」或「便濁」,《類證治裁·淋濁》稱之為「溺濁」,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則稱此情況為「二濁」。

尿液渾濁並不等同於小便疼痛。雖然小便疼痛時有可能伴隨尿液渾濁,但以排尿時的疼痛為主要症狀。尿濁的情況下,排尿時並不會感到尿道疼痛,或者只有輕微的熱澀感和輕度疼痛。

如果小便出血導致尿液渾濁,與尿濁的性質不同。小便中有血液導致的尿液渾濁也不算是尿濁。有關尿血和小便帶精液的情況可參考相關醫學資料。

古代醫家對於白濁的概念並不一致。有些文獻指的是尿濁的情況,有些指的是帶有精液的尿液,或者是這兩種情況的總稱。歷代文獻也提到了「赤濁」的情況,實際上指的是精液濁濁或尿中帶血,並不屬於尿濁的範圍。

【對應的治療方法】

下焦濕熱:尿液渾濁像米泔一樣,有時夾雜著滑膩的物質,或者尿液呈黃赤色而渾濁不清,常常伴有頻尿、尿急和尿疼痛。此外,還可能出現胸滿脘悶、口渴但不願多喝水、舌紅苔黃膩、脈搏滑數或濡數的症狀。下焦濕熱可能是由於飲食過度肥甘、嗜酒過度、濕熱外邪入侵下焦所致。下焦濕熱會影響膀胱的氣化功能,泌尿功能失常,脂肪液體下滌,導致尿液渾濁像泔漿一樣,或者帶有滑膩物質;或者尿液顏色偏紅,並且伴有頻尿、尿急和尿疼痛。此外,還常見到胸滿脘悶、口渴但不願多喝水、舌紅苔黃膩、脈搏滑數等濕熱內隱的表現。治療宜清利濕熱,通暢濁濕,可使用程氏萆薢分清飲的方劑。

腎陰虛:尿液渾濁像泔漿一樣,尿量較少,還伴隨頭暈、耳鳴、耳聾、咽乾、顴紅,盜汗,骨蒸勞熱,腰膝酸軟,大便乾結,舌紅苔薄,脈細數。尿液渾濁是由於腎陰虛或熱邪傷害腎陰,陰虛內熱,熱氣流入膀胱,氣化失常,清濁不分所致。導致尿液渾濁像米泔一樣,或者尿液呈黃赤色,但頻尿和尿疼痛不常見。此外,還可能出現頭暈、耳鳴、顴紅、盜汗、虛煩失眠、腰膝酸軟等陰虛火旺的症狀。治療宜滋陰降火,通暢濁濕,可以使用知柏地黃丸加萆薢的方劑。

腎陽虛:尿液渾濁,頻尿次數多,伴隨著面色淡白,精神萎靡,腰背痠軟,四肢不溫,陽虛舌淡苔白,常伴有齒痕,脈沉弱。腎陽虛導致膀胱泌尿功能失常,脂肪液體不能正常排出,因此尿液渾濁,但顏色不濃。這種情況多見於年齡較大體弱者,還可能伴隨面色蒼白或晦黑、頭暈耳鳴、精神萎靡、四肢不溫、陽萎、腰膝酸軟等症狀。治療宜溫腎固澀,可使用右歸丸加補骨脂、五味子的方劑。

脾虛氣陷:尿液渾濁久不癒,或者尿液在放置後呈積粉狀,尿後還有殘留感,伴隨面色萎黃,體倦神疲,食慾減少,少腹脹脹,大便稀薄,舌淡苔白,脈虛無力。因勞累過度,過度思慮,飲食不節等導致脾陽受損,脾虛氣陷,約束無力,精微下降,導致尿液渾濁。治療宜補益脾陽,收斂滲濕,可以使用補骨脂和五味子的方劑。

注意: 本文僅供參考,不作為醫療建議. 請遵從專業醫生的指導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