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便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便難
證名。指排尿困難、尿量減少或小便澀滯不暢之證候。此證首見於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》,並於歷代醫籍中多有論述。其形成機制主要與腎、膀胱、三焦之氣化功能失調相關,或因外感病邪內傳,或因臟腑虛損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下焦濕熱:
濕熱蘊結於膀胱,阻滯氣機,使水道不利,常見小便灼熱、澀痛,兼見口苦、舌紅苔黃膩等症。此類多屬實證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到:「熱氣太盛,則小便難。」 - 腎陽虛衰:
腎陽不足,氣化無權,膀胱開闔失司,導致小便排出無力、尿頻而量少,多伴腰膝酸冷、畏寒等虛寒之象。 - 津液耗傷:
如外感病中發汗過度(太陽病誤汗),或熱病傷陰,以致津液虧虛,無以下輸膀胱,表現為小便短赤、澀滯難出。 - 氣機鬱滯:
肝氣鬱結或肺失宣降,影響三焦通調水道之功能,使小便排泄受阻,常見於情志不暢或咳嗽氣逆者。
辨證論治
- 濕熱下注:
- 治法:清熱利濕通淋。
- 方藥:選用瞿麥、滑石、茯苓等淡滲利濕之品,或配伍八正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。
- 陽虛氣化不利:
- 治法:溫陽化氣行水。
- 方藥:桂枝加附子湯(《傷寒論》)加減,適用於太陽病過汗後陽氣損傷之小便難;若兼少腹不仁,可合腎氣丸。
- 少陽樞機不利:
- 治法:和解少陽,通調水道。
- 方藥:小柴胡加茯苓湯(《類證活人書》),和解少陽兼以利水。
- 肺氣不宣:
- 治法:宣肺行水。
- 方藥:提壺揭蓋法,如以麻黃、杏仁宣開肺氣,佐澤瀉、車前子通利下焦。
古籍考據
- 《金匱要略·水氣病脈證並治》提及:「小便難者,有水氣。」指出水濕內停可致此證。
- 《醫宗金鑒》則強調,小便難需辨虛實,實者責之邪阻,虛者緣於氣化不及。
此證臨床需細審病因,結合四診,區分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