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便頻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便頻數
小便頻數,指排尿次數明顯增多而尿量或正常、或減少之症。此症多與腎、膀胱、脾、肝等臟腑功能失調相關,其病機有虛實之分:實者多因濕熱下注或肝鬱氣滯;虛者則多因腎氣不足、脾氣虛弱或陰陽虧損所致。
病因病機與證治
-
脬氣不足
- 若小便頻數,晝間尤甚,多屬膀胱氣化不固,可用縮泉丸(烏藥、益智仁、山藥)溫腎縮尿。
- 若時而清利過多,時而頻數赤澀,則為腎陰不足、虛火上炎,宜加減八味丸(六味地黃丸加肉桂、附子)滋陰降火。
- 夜間小便頻多者,屬腎陽虛衰,宜八味丸加五味子以溫陽固澀。
-
實熱與虛熱
- 小便頻數而量少、色黃,屬實熱證,宜滲濕清熱,可用五苓散減桂枝,加滑石、甘草以利濕瀉火。
- 若小便頻數而色黃,伴有陰虛潮熱,屬虛熱證,宜滋陰補腎,用六味地黃丸。
-
真陽虛衰
- 小便頻數、量多色白,伴見體弱消瘦,為腎陽虧虛、氣化失司,宜溫補命門之火,用八味丸加補骨脂、鹿茸,以增強溫腎壯陽之功。
-
老年陰血虧虛
- 老年人膀胱血少,陽火偏旺,導致小便頻數,治宜滋陰瀉火兼以收澀,可於養陰方中加入牡蠣、山茱萸、五味子等固攝之品。
-
脾氣虛弱
- 若勞累後小便頻數加重,屬脾虛氣陷,膀胱失約,宜用補中益氣湯加山藥、五味子,以健脾益氣、升提固攝。
-
肝鬱氣滯
- 婦人小便頻數,尿意急迫而量少,伴見腹脹,多屬肝氣鬱結,影響膀胱氣化,宜逍遙散疏肝解鬱,使氣機調暢,則小便自調。
-
兼見淋證或消渴
- 如小便頻數且澀痛,則屬「淋證」,多因濕熱下注,需按淋證辨治。
- 若尿頻量多,混濁如脂膏,伴見多飲、多食,則屬「消渴」,需從消渴論治,分上、中、下三消辨證施治。
小便頻數一症,臨證須審其因、察其機,方能施治得當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