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便頻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文懸一天發數十次的症狀

小便頻數是指尿尿的次數明顯增加,甚至一天達數十次的症狀,簡稱為尿頻。古代醫學文獻中有不同的名稱,如《靈樞·經脈》和《金匱要略·水氣病脈證並治》稱之為「小便數」,《素問·奇病論》稱為「癃」,《金匱要略·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並治》稱之為「溲數」,《脈訣·大小便病脈》則稱為「小便稠數」。與小便清長(尿量多且清澈)和夜間多尿(夜間小便增加)的概念有所不同。尿頻的特點是小便次數增加,但尿量可多可少,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都表現出來。

古代醫學用詞中的「癃」有多種含義,《奇病論》中提到:「癃者,一日數十溲」,指的就是尿頻的症狀;而《宣明五氣篇》中提到:「膀胱不利為癃」,則指的是小便不通的情況。後世的醫學上多將「癃」解釋為小便不利或小便不通,因此在使用時應注意區分。

常見病因:

導致尿頻的常見病因包括膀胱濕熱、腎陰虧虛、腎氣不固和肺脾氣虛等。

【常見證候】

膀胱濕熱尿頻:尿頻次數增加,尿急尿痛,尿道灼熱感,尿液呈混濁的黃色,口乾黏膩,小腹脹滿,大便祕結,有時伴有發熱和惡寒,舌紅苔黃膩,脈搏滑而數。

腎陰虧虛尿頻:尿頻且尿量少且呈黃色,伴有眩暈耳鳴,口乾口燥,顴紅脣赤,虛煩失眠,腰膝酸軟,全身疲勞熱感,心煩易怒,盜汗,大便硬結,舌紅苔少,脈細而數。

腎氣不固尿頻:尿頻且尿量多而清長,有時伴有尿失禁,面色蒼白,頭暈耳鳴,容易氣短和喘逆,腰膝無力,四肢不溫,舌質淡胖,舌苔薄白,脈搏沉細弱。

肺脾氣虛尿頻:尿頻且尿量多而清長,有時伴有尿失禁,還會有脣淡口乾,咳嗽咳痰,頭暈氣短,身體感到寒冷和疲勞,食慾減退和便溏,舌淡苔白,脈搏虛弱。

【鑒別分析】

膀胱濕熱尿頻與腎陰虧虛尿頻:兩者都表現為尿頻且尿量少,都屬於下焦的病症。前者屬於實證,是由於濕熱進入膀胱,造成氣化失常;後者則屬於虛證,是由於腎陰虧虛,攝納功能受損,並且因陰虛內生火熱,影響膀胱的氣化功能而引起尿頻。鑒別的要點在於:膀胱濕熱尿頻伴有尿急和尿痛,尿液灼熱感,小腹不適,尿色呈深黃或赤黃色;而腎陰虧虛尿頻伴有眩暈耳鳴,骨蒸勞熱,虛煩盜汗,尿液呈淺黃色。治療膀胱濕熱尿頻宜清利濕熱,可以使用八正散方劑;治療腎陰虧虛尿頻宜滋陰降火,可以使用知柏地黃丸加減。

腎氣不固尿頻與肺脾氣虛尿頻:兩者都屬於虛證,均以尿量多並且清長為特徵。腎氣不固尿頻是由於體內陽氣虛弱,長期疾病造成陽氣傷害,腎失其持,膀胱不能控制而導致尿頻;肺脾氣虛尿頻則是由於飲食過度攝取冷性食物,勞累過度,寒邪侵入傷害陽氣,從而導致肺脾氣虛不能控制下焦,導致尿頻。前者伴有頭暈耳鳴、腰膝痠軟、四肢不溫,多見於年老腎虛或年幼陽氣不足的人;後者伴有咳嗽咳痰、食慾減退和便溏,常因勞累過度而誘發,多見於中年勞累的人。治療腎氣不固尿頻宜溫補腎陽,可以使用右歸丸;治療肺脾氣虛尿頻宜溫肺健脾,可以使用溫肺湯合補中益氣湯化裁。

小便頻數的虛實有所不同,虛證多以陽虛為主,尿液偏於清長;實證多因濕熱所致,常伴有尿急尿痛或排尿不適的感覺。尿頻的病因常與肺、脾、腎三臟的功能失調有關,可單獨表現其中一臟的問題或多臟共同參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