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便澀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便澀痛
證名,屬中醫淋證範疇,指小便排出不暢,尿道灼熱刺痛,為淋證核心臨床表現。其病機首載於《黃帝內經》,後世醫家如劉完素於《素問玄機原病式》進一步闡述:「淋,小便澀痛也,熱客膀胱,郁結不能滲洩故也。」指出濕熱邪氣蘊結膀胱,氣化失司,水道不利為致病關鍵。
病因病機
- 下焦濕熱:外感濕熱之邪,或飲食肥甘厚味,釀生濕熱,下注膀胱,阻滯氣機。
- 肝鬱氣滯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疏泄失常,影響三焦水道通調。
- 腎虛不固:久病體虛,勞欲過度,致腎陰虧虛,虛火擾動膀胱;或腎陽不足,氣化無力,小便滯澀。
證型辨治
- 熱淋:證見小便短赤灼痛,小腹脹滿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治宜清熱利濕,方選八正散加減。
- 氣淋:分虛實兩類。實者小便澀滯,淋瀝不宣,少腹脹痛;虛者尿有餘瀝,小腹墜脹。實證用沉香散,虛證用補中益氣湯。
- 勞淋:小便澀痛遇勞則發,綿延難癒,多屬脾腎兩虛,治以無比山藥丸健脾益腎。
- 石淋:尿中夾砂石,排尿刺痛或中斷,治宜排石通淋,方用石韋散。
經典理論延伸
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出「諸淋者,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」,強調本虛標實之特點。《金匱要略》以「淋之為病,小便如粟狀,少腹弦急,痛引臍中」描述其典型症狀,並立「淋家不可發汗」之戒,示人忌傷陰液。
本證須與「癃閉」(小便不通而無痛)、「尿血」(溺赤無澀痛)鑑別,臨床需結合四診,辨明標本虛實。歷代醫家重視通淋與調補並施,如《醫學心悟》主張「治淋之法,有通有塞,要當分別」,充分體現中醫辨證論治精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