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便失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便失禁

小便失禁,又稱「小便不禁」,首見於《備急千金要方·淋閉》,為中醫病證名,指排尿失去控制,尿液不自主溢出的症狀。此症多因臟腑功能失調、氣化不利,或經絡氣血受損所致,常與腎、膀胱、三焦等臟腑關係密切,臨床須辨明虛實寒熱,以立法施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腎氣虛寒
    腎主水,司二便。若腎陽不足,下元虛冷,則膀胱失於溫煦,氣化無權,關門不固,致小便失禁。《諸病源候論》云:「小便不禁者,腎氣虛,下焦受冷也。」常見於年老體弱或久病傷腎者。
  2. 脾肺氣虛
    脾主升清,肺主通調水道。若脾肺氣虛,中氣下陷,水液輸布失常,膀胱失約,則小便自遺。《靈樞·口問》提及:「中氣不足,溲便為之變。」多見於勞倦過度或久病耗氣者。
  3. 濕熱下注
    濕熱蘊結下焦,擾亂膀胱氣化,迫液外溢,亦可致小便失禁。此類多兼見尿赤短澀、舌苔黃膩等實熱之象,如《醫學心悟》所載:「濕熱下迫,小便點滴不能禁止。」
  4. 肝鬱氣滯
    肝主疏泄,若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導致三焦氣機不暢,影響膀胱開闔,亦可發為小便不禁,多見於情志抑鬱或突受驚恐者。

辨證分型

  1. 腎陽虛衰型
    小便清長,失禁頻作,兼腰膝酸軟、畏寒肢冷、舌淡苔白、脈沉弱。治宜溫補腎陽,方用菟絲子丸縮泉丸加減。
  2. 脾肺氣虛型
    小便失禁,遇勞加重,伴氣短乏力、納呆便溏、舌淡脈緩。治宜補益脾肺,方選補中益氣湯桑螵蛸散
  3. 濕熱下注型
    小便短赤,失禁而灼熱,兼口苦黏膩、苔黃膩、脈滑數。治宜清利濕熱,方用八正散龍膽瀉肝湯化裁。
  4. 肝鬱氣滯型
    小便失禁偶發,與情緒相關,胸脅脹滿、脈弦。治宜疏肝解鬱,方選逍遙散加減。

針灸療法

針灸可調理氣機,固攝膀胱,常取以下穴位:

  • 關元中極:補益下元,溫固膀胱。
  • 腎俞膀胱俞:補腎助陽,調節水液代謝。
  • 三陰交足三里:健脾益氣,升提中氣。
    虛證多用灸法,實證配合針刺瀉法。

附錄古籍論述

《景岳全書·癃閉》指出:「小便不禁,雖膀胱之職,實腎與三焦主之。」強調臟腑協調對控尿之關鍵。另《張氏醫通》提及:「老人溺多者,下元虛憊,腎氣不固。」說明年老腎衰為常見病因。

小便失禁一證,中醫首重辨證論治,結合臟腑氣血之調理,或補虛,或瀉實,以恢復膀胱氣化之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