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便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便數

證名,出自《靈樞·經脈》,指小便頻繁排出,屬於中醫臨床常見症狀。此證多由臟腑功能失調導致,與腎、膀胱、脾、肺等臟腑關係密切,亦可因外邪、情志、飲食等因素誘發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腎氣不固:腎主水液,司二便。若腎陽虛衰,氣化無權,或腎氣不足,固攝失職,則膀胱約束無力,致小便頻數,常見於年老體虛或久病者,症見尿頻而清長,伴腰膝痠軟、畏寒等。
  2. 膀胱濕熱:濕熱下注膀胱,氣化不利,迫尿下行,致小便頻數而短赤,兼見尿道灼熱、澀痛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此類多屬實證,常見於淋證(如熱淋)。
  3. 脾肺氣虛:脾主運化水濕,肺主通調水道。若脾肺氣虛,水液代謝失常,上虛不能制下,則小便頻數,多見於消渴病或久病氣虛者,伴乏力、食少、舌淡等。
  4. 肝鬱氣滯:情志失調,肝氣鬱結,疏泄失常,影響膀胱氣化,亦可致小便頻急,多與情緒波動相關。

辨證分型

  • 虛證:小便頻數而量多色清,多屬腎氣不足或脾肺氣虛。
  • 實證:小便頻急而量少色赤,多屬濕熱下注或肝鬱化火。

相關經典論述

《諸病源候論·小便數候》云:「腎氣虛弱,膀胱有餘熱,故小便數也。」指出腎虛與膀胱熱結皆可致病。《金匱要略》提及消渴病「小便反多,以飲一斗,小便亦一斗」,提示腎陽衰微與小便數之關聯。

此證須結合四診,辨明虛實寒熱,方能論治。歷代醫家多以溫腎固攝、清熱利濕、益氣健脾等法調理,例如金匱腎氣丸、縮泉丸、八正散等方劑,均為臨床常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