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產
小產,又稱半生、半產、失胎、傷娠、草產、損娠,為中醫婦科常見病名,首見於《景岳全書·婦人規》。指婦人妊娠三月以上,胎兒未足月而產,或胎死腹中後排出。中醫認為,小產多因衝任二脈損傷,氣血失和,胎元不固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氣血虛弱:孕婦素體氣血不足,或脾胃虚弱,生化無源,氣血虧虛,衝任失養,胎元不固而致小產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云:「氣血虛損,不能養胎,故數墮也。」
- 腎氣虛衰:腎主生殖,若先天稟賦不足,或房勞過度,損及腎氣,衝任不固,胎失所繫而墮。《傅青主女科》指出:「腎水足則胎自安。」
- 血熱擾胎:孕婦素體陽盛,或過食辛熱,或七情化火,熱擾衝任,迫血妄行,損傷胎元。《醫宗金鑒》載:「血熱妄行,胎動不安。」
- 外傷損絡:跌仆閃挫,或外力直接傷及衝任,氣血失調,胎元受損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到:「觸冒不正之氣,傷損胞胎。」
- 毒藥傷胎:誤服辛熱燥烈或破血逐瘀之藥,藥毒內攻,損傷胎氣。
分型與表現
- 氣血虛弱型:胎動不安,下血量多,色淡質稀,神疲乏力,面色萎黃,舌淡苔薄,脈細弱。
- 腎虛型:腰膝痠軟,頭暈耳鳴,小腹墜痛,尿頻,舌淡苔白,脈沉弱。
- 血熱型:胎動下血,色鮮紅質稠,心煩口渴,溲黃便結,舌紅苔黃,脈滑數。
- 外傷型:突發小腹劇痛,陰道出血量多,有明顯外傷史,脈弦緊。
調治原則
小產之治,重在調攝衝任,固護胎元。氣血虛弱者宜補氣養血,常用方如泰山磐石散;腎虛者當補腎安胎,選用壽胎丸;血熱者需涼血安胎,方取保陰煎;外傷者則以益氣養血、和血止痛為主,可用聖愈湯加減。
以上為中醫對小產之理論闡述,其辨證與調治需結合具體脈證,以達標本兼顧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