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腸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腸病(小腸病候)
小腸為六腑之一,與心相表裡,主受盛化物,泌別清濁。其生理功能主要承擔消化吸收後的進一步代謝,並影響二便的排洩。根據中醫理論,小腸病的病因多與外感寒熱、情志失調、飲食不節或臟腑虛弱相關,病機可表現為寒熱虛實的變化,並常牽涉心經症狀。
病因病機
-
外邪侵襲
- 寒邪客小腸:寒性收引,易致小腹拘急冷痛、腸鳴泄瀉、小便清長。
- 熱邪蘊結:熱迫小腸,可致小便赤澀、尿血、口舌生瘡,甚則化熱成癰(如小腸癰)。
-
氣機失調
- 氣滯:多因情志不暢,導致小腹脹痛、牽引腰脊及睪丸(如小腸氣)。
- 氣虛:小腸泌別無力,可見小便頻數、大便溏泄、甚則下重便血。
-
飲食勞倦
- 過食生冷損傷小腸陽氣,導致虛寒內生。
- 濕熱內蘊,阻滯小腸氣化,影響泌別清濁。
臨床表現
虛證
- 小腸虛寒
- 症見小腹隱痛、喜溫喜按、腸鳴泄瀉、小便清長或頻數。
- 兼見心悸、驚跳不安(因心與小腸相表裡)。
- 舌淡苔白,脈沉遲。
- 小腸氣虛
- 症見下重便血、小便不禁、乏力倦怠。
實證
- 小腸實熱
- 症見小腹脹痛拒按、小便赤澀灼痛、口舌生瘡、心煩身熱。
- 甚則尿血、痔瘡發作(如《金匱要略》所言「有熱者必痔」)。
- 舌紅苔黃,脈數或滑數。
- 小腸氣滯(小腸氣)
- 症見小腹脹痛、牽引睪丸及腰脊(「腰脊控睪而痛」)。
- 常見於疝氣、氣機鬱結之證。
特殊病證
- 小腸癰
- 屬內癰之一,多因熱毒壅結,症見發熱惡寒、腹皮急腫、按之痛甚,甚則便膿血、小便淋瀝。
- 脈象多見芤數,提示熱盛血瘀。
辨證分型與常見證候
-
小腸寒證
- 主症:小腹冷痛、大便溏薄、小便清長。
- 治則:溫陽散寒,如附子理中湯加減。
-
小腸熱證
- 主症:小便赤痛、心煩口瘡、小腹灼熱脹痛。
- 治則:清熱利尿,如導赤散加減。
-
小腸氣滯證
- 主症:小腹脹痛、牽引睪丸、矢氣則舒。
- 治則:行氣止痛,如天台烏藥散加減。
-
小腸氣虛證
- 主症:小便頻數、下重便血、氣短乏力。
- 治則:益氣固攝,如補中益氣湯加減。
經絡關聯
小腸經絡(手太陽小腸經)循行於上肢外後側,並絡屬於心,故其病變可表現為肩背疼痛、耳鳴、目黃等,且與心經症狀(如心悸、煩躁)相互影響。
中醫對小腸病的辨證論治,不僅關注局部症狀,亦重視與心、脾胃、膀胱等臟腑的整體聯繫,以調和氣血、平衡陰陽為核心治療原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