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存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存思,又稱存想,或簡稱存,為中醫與傳統氣功修煉中的重要術語與功法。其概念源遠流長,早在《黃庭內景經》等道家經典中即有記載,並與中醫理論中的臟腑學說、經絡系統及精神調攝密切相關。
定義與淵源
存思是一種通過意念專注於特定對象(如臟腑、經絡或神靈形象),以達到調和氣血、安定心神、強化內在功能的修煉方法。《黃庭內景經·脾部章第十三》中,務成子註解:「註念存思,神狀當然。」意指透過專注的意念活動,使身心狀態趨於和諧。唐代《天隱子·存想篇》進一步闡釋:「存謂存我之神,想謂想我之身。」強調存思兼具精神與形體的雙重調節作用。
存思的分類
依其內容與目的,存思大致可分為兩類:
-
內視法(存思五臟)
此類存思無宗教色彩,以中醫臟象理論為基礎,通過意念觀想五臟(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)的形態、色澤與功能,達到調理氣血、平衡陰陽的效果。- 理論依據:中醫認為五臟與五行相應,各司其職。如心屬火、肝屬木,存思時可配合五行生剋關係,強化臟腑功能。
- 操作方法:修煉者閉目內觀,想像五臟如具體形象(如心如蓮花、肝如青龍),並配合呼吸導引,使氣血流通。
-
存神(存思身中之神)
此類存思具有宗教與道家修煉色彩,主張人體內存在諸神(如《黃庭經》所述「二十四真」),通過存想這些神靈的形象與居所,以護衛身心、延年益壽。- 理論依據:道家認為人體是小宇宙,各部皆有神靈主宰,存神可喚醒內在能量,達到「神氣相守」的境界。
- 操作方法:修煉者需默念神名,觀想其形貌與所居宮室(如心神居絳宮、肺神住玉堂),並與呼吸、吐納結合。
中醫理論中的存思作用
從中醫角度,存思的效用主要體現於以下方面:
- 調暢氣機:通過意念引導,促進經絡氣血運行,改善氣滯、血瘀等病理狀態。
- 養神安志:專注於內在觀想,可收攝心神,緩解思慮過度所致的心脾兩虛。
- 強化臟腑:內視五臟時,意念的集中可間接影響臟腑功能,如存思脾胃有助消化吸收。
與其他氣功功法的關聯
存思常與其他氣功技術結合,例如:
- 導引:配合肢體動作,引導存思的氣血運行路徑。
- 吐納:以呼吸調節配合存想,增強「氣」的流動感。
- 守一:將存思對象簡化為單一部位(如丹田),深化凝神效果。
文獻記載與發展
存思法在歷代醫家與道家典籍中均有記載,如《黃庭內景經》詳述存思身神之法,《千金要方》亦收錄「黃帝內視法」,強調「存想思念,令見五臟如懸磬」。唐宋以後,存思逐漸融入道教內丹術,成為煉養性命的重要手段之一。
綜言之,存思作為中醫與氣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兼具養生與修煉雙重價值,其方法雖有流派之分,然核心皆在於通過意念活動,達成身心合一之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